扶南,是柬埔寨最古老的王国,也是东南亚最早兴起的最强盛的国家。它存在了六百余年,不仅对柬埔寨本国以后的历史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而且作为当时东南亚的强国,在促进东西方的经济和文化交流,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本文试就其兴起和发展的情况进行论述,并初步探讨其原因。 一、 “扶南”这名称,源出于我国史籍。清代曾钊所编的《岭南遗书》,书中所搜集的东汉初章帝时(公元76-88年)广东南海人杨孚的《异物志》,便已提到“扶南”:“扶南国,昔但作大扇,遣人持之,不知各自用也。”可见在公元一世纪时,扶南国就已经存在。 在我国史籍中, 扶南又称为“夫南”或“跋南”。 如西晋时的左思(约公元250-305年)所撰《三都赋》的吴都赋,就提到“夫南”:“乌浒、狼臙、夫南、西屠、儋耳、黑齿之酋,金邻、象郡之渠。”唐代的义净,在其《南海寄归内法传》还说:“跋南国,旧云扶南。”《不列颠百科全书》认为:“扶南这个名称是一个高棉字‘bnam’(现代柬语为phnom)的汉译,意为‘山’。”①原柬埔寨王家大学文史教授梁合安则明确地说:“扶南国即山国的意思。”②我国对东南亚史地有深入研究的苏继廎先生,还认为“扶南”是扶南国国王尊号的省译,因为其尊号系“Kurung-bnam”,“bnam”是古吉蔑语,义为山嶽,而Kurung-bnam则为山帝之意。③因此,可以认为扶南、夫南和跋南,都是高棉语“bnam”的同音异译,扶南王国即山王国。 关于扶南王国的方位,《梁书》卷54扶南传有如下记述:“扶南国在日南郡之南,海西大湾中,去日南可七千里,在林邑西南三千余里,城去海五百里,有大江广十里,西北流,东入于海。其国轮广三千余里。”这里所指的海西大湾应系暹罗湾,大江即湄公河。因此,当时的扶南王国大约位于今柬埔寨以及越南南部一带。梁合安说:“(扶南国)的疆域,南临南海,西达湄南河流域(暹罗)。”④他所说的北接中国,准确地说,应该是东北接中国,即原中国属地日南郡。从《梁书》所载,扶南王国的都城,应位于湄公河下游,考古发掘材料证明这记载是准确的,位于今柬埔寨南部波萝勉省的巴山巴与南村附近。⑤根据马德望省的碑文。最早的都城称为毗耶陀补罗(Vyadhapura)。 关于扶南建国的经过,我国的不少史籍都有记述,其中以上引《梁书》较为详细:“扶南国俗本躶,文身被发,不制衣裳。以女人为王,号曰柳叶,年少壮健,有似男子。其南有徼国,有事神鬼者字混填,梦神赐之弓,乘贾人舶入海。混填晨起,即诣庙。于神树下得弓,便依梦乘舶入海,遂入扶南外邑。柳叶人众见舶至,欲取之。混填即张弓射其舶,穿度一面,矢及侍者,柳叶大懼,举众降混填。混填乃教柳叶穿布贯头,形不复露,遂治其国。纳柳叶为妻,生子分王七邑。”这是带有浓厚神话色彩的传说。但是,通过这个传说,可以了解到:在柳叶统治时的扶南,是处于母系氏族社会阶段;外来者混填,⑥是靠神赐给的弓,即先进的武器,才征服了柳叶,成为扶南的统治者,并传播了先进的文化--“教柳叶穿布贯头”,以后,“生子分王七邑”,扩张其势力,兼併了周围的部落。 混填死后,其后王混盘况,⑦,“少而雄桀,闻山林有大象,辄生而捕取之,教习乘骑,诸国闻而伏之。”他又“以诈力间诸邑,令相疑阻,因举兵攻之,乃遣子孙中分诸邑,号曰小王。”⑧混盘况很可能是一位能力较强的统治者,所以他在位期间,扶南王国的威望和影响加强了,甚至王国的都城所以被命名为毗耶陀补罗--即“猎人国王之城”,很可能就是为了纪念他的功绩。⑨ 二、 从公元三世纪至六世纪,是扶南王国的繁荣、发展时期,主要体现于下述几个方面: (一)势力范围迅速扩大 《梁书》扶南传载:“盘况年九十余乃死,立中子盘盘,以国事委其大将范蔓。⑩盘盘立三年死,国人共举蔓为王。蔓勇健有权略,复以兵威攻伐旁国,威服属之,自号扶南大王。乃治作大船,穷涨海,攻屈都昆、九稚、典孙等十余国,开地五、六千里。”显然,范蔓是以军事力量为基础而掌握了统治权,然后又以武力对外扩张其势力。先陆地,后海上。现在越南南部芽庄地区武康(Vo-Canh)的梵文碑铭,被认为是扶南最早的历史记载,碑文所属的时代,是三世纪前半叶。(11)法国学者戈岱司以为范师蔓(即范蔓)就是碑铭中所指的室利末罗王(Sri Mara)。(12)根据这一见解,范蔓是把扶南的势力从湄公河三角洲一带逐渐扩大到现在的柬埔寨和越南南部。记载中所列的屈都昆、九稚、和典孙等被征服的国家,据考证都是位于马来半岛。(13)其中,以典孙最为重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