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关于黄遵宪著《日本国志》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 盛邦和 参加讨论

中国封建士大夫素以本国为“天朝帝国”而睥睨邻国,不屑于外国史地的研究。即使与中国“一衣带水”、“击析相闻”的日本,也长期视若海外蓬莱,研究该国的著作寥若晨星。
    一八六八年,日本出现明治维新,地处东方一隅的日本,从此摆脱殖民地危机,迅速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化。然而,维新之初的日本并未引起中国的注意,直至日本实力转强。侵扰台湾、吞并琉球,向邻国展试侵略锋芒,这才使中国朝野震动。在一片“以强敌为师”的呼声中,研究日本史尤其是明治维新史迅即成为一时风气。
    当然,中国近代最初对日本的研究仍如隔海望山,“使人犹坐雾中”。顽固派洋务派把明治维新的实质,仅看作是“师习西方技艺”、“广购制器之器”,至于日本的政治改革则视而不见,甚至大加贬斥。资产阶级改良派始从官制、工艺、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开展对明治维新的研究,尤其是从政治入手,探寻日本跻入西方强国之列的道路,进而对比中日国情,借鉴日本维新经验,描绘中国变法蓝图。他们刊行了大量有关日本史专著、游记、考察书、尺牍,林林总总不下百余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力作,就是黄遵宪的《日本国志》。它反映了中国早期资产阶级研究日本通史、明治维新史所能达到的思想学术水平。
    对于《日本国志》,近年来介绍者渐多,但多评述内容纲要,至于其版本、体例及史学思想等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拟就这些问题试作考察。
    一、《日本国志》对明治维新经验的总结
    黄遵宪(1848-1905年),广东梅县人(今梅州市),曾随使日本,又任中国驻美国旧金山、南洋新加坡总领事等职。戊戌变法时赴湖南赞助陈宝箴推行新政,有胆有识,卓有成效。撰有《日本杂事诗》、《日本国志》、《人境庐诗草》。《日本国志》初稿成于随使日本时,后修改、定稿,刊于一八九○年(光绪十六年)。
    《日本国志》通记日本自古至近世三千多年历史。但绝大部分是叙述明治维新史实。所以,作者称此书是一部“明治维新史”。作者在书中,探究了明治维新发生的原因,详细地研究了日本明治时代的政治经济制度等等。正如梁启超所说:“以吾所读《日本国志》者,其于日本之政事、人民土地及维新变政之由,若入其闺闼,而数米盐,别黑白,而颂昭穆也”①。
    日本明治维新运动的出现,是由欧美资本主义的叩关、“开国”所引起的。作者以不少篇幅,叙述列强侵略日本的事实。他说:
    “孝明天皇嗣位,家庆薨,家定任将军。时英、美、俄皆迭以兵船来劫盟……,而美使复欲逼之,遂与定互市则十四条,旋与和兰(荷兰)与英、佛(法)、俄皆定草约。……而诸国处士之主攘夷者益愤激不服,遂倡尊王以攘夷之说。纷纭竞起,至于刺大老、攻使馆、杀朝臣。遮说要藩,声讨幕府。”②
    “兵船劫盟”、“迫订草约”、“开港互市”等等问题,对于经历过鸦片战争的中国并不陌生。鸦片战争前后的历史,与日本明治维新前形势十分相似。黄遵宪记载这些史实,意在告戒国人:日本临难知变,挣脱悲惨处境;中国只要向日本学习,实行维新变法,当然也可以富强起来。因此,黄遵宪对明治时期的政治制度特别关注,对议会制度尤致深意。作者居留日本期间,日本议会尚未设立,但在自由民权运动的作用下,已设立“府县会议”,开日本以后议会之端倪。作者在书中把府县地方会议议员的选举会议的召开程序,一一记载,不厌其详,并加评论说:“府县会议之制,仿于泰西,以公国是而伸民权,意甚美也,”又说,“议会者,设法之巧者也”。这些言论恰和国内改良派要求在中国设立议会的呼声相应相激。
    同时,书中以长达五卷的篇幅,介绍日本颁行的新法制(参见《刑法志》)。他说:日本法制,“无畸轻畸重之偏。窥其意,欲使天下无冤民,朝廷无滥狱。呜呼,可谓精密也!”向往之情跃然纸上。
    其次,《日本国志》还考察了明治日本的新经济制度。他说,明治政府大力扶植私人资本,发展本国民族经济,推进了工业革命,增强了国家实力,免除了被西方侵吞的危险。对于这种做法,黄遵宪欣然赞同。如他称赞日本“借区开矿之法皆听民为之,官特为设法保护,派员以经理,岁收其税十一二而已”。③
    当时,国内洋务派用原有的封建官僚体系,兴办近代工业,全然不讲经济效果。改良派郑观应等人则主张兴办“民间自主公司”,“富人出其资,穷人出其力”,促进民族资本的兴起。黄遵宪赞成后者,主张采用日本“借区开矿之法”,民间出资开矿设厂,官方皆“听民为之”,并加以保护,表现出资本主义思想倾向。
    第三,《日本国志》中,对日本学制、教育改革方案以及正在推行的“文明开化运动”作了记述。日本走向资本主义近代社会的起点,比欧美各国低得多,必须化大气力克服旧传统的愚昧积习,挣脱数千年的封建枷锁。为此,明治政府开展以教育改革领先的所谓“文明开化”运动,主张“牢不可破的国基……唯在于教育”④着手颁布学制,极力普及小学、中学,向先进各国选派留学生,不惜重金实行“智力资源的开发”。黄遵宪在书中说:“明治四年,设立文部省,寻颁学制于大学区,分设诸校。有外国语学校,以英语为则。有小学校,其学科曰读书、曰习字、曰算术、曰地理、曰历史、曰修身。”⑤他主张把这种学制推行到中国,以取代“帖括八股”无用之学。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