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扶南王国有较发达的经济基础 “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31)扶南王国的繁荣、发展,它所处的地理位置固然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但要发挥它的作用,还需要各种条件,才能控制和垄断这条早期的东、西方海上通道,这就要求扶南王国本身必须具备有比较发达的经济条件。由于它地处湄公河下游,这里土壤肥沃,雨量充足,水稻“一岁种,三岁获,”(32)能提供足够的粮食。而且手工业发达,尤其是造船技术。左思撰的《三都赋》注引《异物志》说:“夫南持有才巧,不与众夷同。”《太平御览》卷769舟部二引《吴时外国传》说:“扶南国伐木为舡,长者十二寻,广肘六尺,头尾似鱼,皆以铁鑷露装,大者载百人。人有长短桡及篙各一,从头至尾,面有五十人作,或四十二人,随舡大小。立则用长桡,坐则用短桡水浅乃用篙。皆当上,应声如一。”《南齐书》也记载:“(扶南人)为船八九丈,广裁六七尺,头尾似鱼。”(33)伯希和对《吴时外国传》的记载曾进行过计算,他说:“八尺为一寻,长十二寻,应有九十六尺。”(34)这就与《南齐书》所记载是一致的。这些有关的记载都说明了当时扶南造的船只,既坚固,载的人又多,又能根据不同情况分别使用各种工具,它的造船和航海的技术,都已达到了相当的水平。 扶南造船技术的发达,又是和它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和较高的冶炼技术分不开的。扶南出产的柚木、铁木,都是造船的好材料;从“食器多以银为之”、“锻金钚鏆银食器”以及佛像的铸造等等记载,则是它有较高的冶金技术的明证。 正是由于扶南王国有较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范蔓才有可能对外进行扩张并控制了早期东、西方的海上通道。当然,这必然又促进了本国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推动了扶南社会的进步,恩格斯在论述野蛮时代高级阶段的经济条件时指出:“随着生产分为农业和手工业这两大主要部门,便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即商品生产,随之而来的是贸易,不仅有部落内部和部落边界的贸易,而且还有海外贸易。然而,所有这一切都还很不发达,贵金属开始成为占优势和普遍性的货币商品,但是还不是铸造的货币,只是简单地按重量交换罢了。”(35)扶南王国的经济情况也是这样。所以,其内部较为发达的工农业生产与繁荣的航海和海上贸易相结合,应该是扶南发展的根本原因。 注释: ①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vol. 15, 1980. ②梁合安:《柬埔寨历史简编》。译文载中山大学东南亚历史研究所编:《东南亚历史译丛》,1979年,第1辑,第208页。 ③苏继廎:《岛夷志略校释》,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出版,第73-74页。 ④上引梁合安书。 ⑤《新唐书》卷222下扶南传载:“扶南……治特牧城。”戈岱司以为特牧城即碑文中的Vyadhapura;苏继廎先生指出其地约在今波萝勉省的巴晋农(Baphnom)与巴岚(Banam)附近。同上引书,第73页。 ⑥马耳奇·琼赛:《泰国与柬埔寨史》第23页说是爪哇人;A.多凡·默涅:《柬埔寨史》第6页为:“公元五十年左右,一个印度北部人、属婆罗门氏族的冒险家,越过大海来到交趾支那,他可能直接从印度来,或者来自马来亚。” ⑦《梁书》卷54扶南传;《南齐书》卷58扶南传为“槃况”;如果按《南齐书》“(混填)遂治其国。子孙相传,至王槃况”的记载,它不一定是其直接的继承者。 ⑧《艺文类聚》卷95引《吴时外国传》。 ⑨Kenneth R. Hall, The“Indianization”of Funan: An Economic History of Southeast Asia's First State, Journal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vol. 13, No. 1,p.93。 ⑩《南齐书》卷58扶南传为“范师蔓”。 (11)Brian Harrison, South-East Asia, a Short History, Ch. Ⅲ,N. Y.,1972。 (12)霍尔著、中大东南亚历史研究所译:《东南亚史》,1982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第49页。 (13)许云樵著《南洋史》上卷,第71页。 (14)《梁书》卷54。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