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试论彼得一世的对外政策(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北方论丛(哈尔滨师大 陈旭东 参加讨论

沙皇俄国是一个欧洲国家,它的政治、经济中心都在欧洲。欧洲是近代资本主义的发源地,拥有先进的技术、雄厚的经济力量和广阔的市场。从小就深受西欧文化影响的彼得一世,通过1697年随大使团出访,深切地感到俄国与欧洲先进国家的差距。为了迎头赶上西欧强国,他决心无限地进入欧洲的学术中心,利用西欧的科学技术,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增强沙俄对外扩张的实力。沙皇俄国如果控制了欧洲,便取得了争夺世界霸权的优势。
    就欧洲来说,俄国的对外扩张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北上,主要是控制波罗的海;二是西进,主要是吞并波兰,楔入欧洲心脏地带。
    波罗的海位于欧洲北部,与大西洋相通,沿岸河流广布,港湾林立。它是沙俄通往西欧与大西洋的最短通道和进窥欧洲的北部门户,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在军事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夺取波罗的海出海口和北部沿岸地区是沙俄蓄谋已久的计划,彼得一世则正式把它付诸实际行动。经过二十一年之久的“北方战争”,彼得终于从瑞典手中夺得了出海口。
    波兰当时是介于波罗的海和黑海之间的欧洲大国,是沙俄与西欧之间的一堵墙。彼得一世为了巩固沙俄在波罗的海的地位,控制东欧,打通与西欧联系的陆地通道,必然要吞并这个对于实现沙俄的欧洲霸权具有战略意义的国家。北方战争期间,彼得一世利用北欧诸国的矛盾,拉拢萨克森和波兰参加反对瑞典的北方同盟。为了有朝一日对波兰实行军事占领,彼得利用同波兰的结盟关系,不断派军队进驻波兰,粗暴地干涉波兰的内政,蓄意瓦解波兰,为沙皇俄国最后瓜分波兰造成了有利的条件,使他的继承者只要一伸手就可以拿到波兰。这样,通过北方战争,彼得终于用武力锯开了通往欧洲的两扇窗户。正如马克思所说:“正当欧洲在西部同路易十四的法国作斗争的时候,彼得一世在东部打通了瑞典和波兰这两堵切断俄国人的帝国同海洋和欧洲大陆联系的壁垒”⑧。
    彼得一世对外扩张的第二个战略方向是土耳其。土耳其地处欧、亚、非三洲的枢纽,当时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巴尔干半岛是欧洲东南部的门户,特别是土耳其境内的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扼黑海出入地中海的咽喉,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沙俄如果夺得黑海两海峡,就打开了进入地中海的通路,从南面形成对欧洲的包抄,取得争夺欧洲霸权,进而争夺世界霸权的优势。
    彼得一世的对外扩张不单是军事的,而且是全面的、立体的,其中精神侵略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东正教则是沙俄“对内进行压迫和对外进行掠夺的工具”⑨。在沙俄侵略分子看来“接受东正教……就意味着不仅在信仰方面,而且在语言和生活的各方面要做一个俄国人”⑩。进而还可成为“完全的俄国人”。因此,从16世纪起,沙皇俄国向外扩张,就始终打着东正教这面大旗。
    1701年,彼得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废除了大教长的职务,设立直接置于沙皇权力之下的宗教院来管理宗教事务,从而取消了教会的独立性,使教会变为专制国家机关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教士则成为沙皇政府的特殊官吏。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正教不同于基督教其它教派的主要特征,就是国家和教会、世俗生活和宗教生活混为一体”(11)。不言而喻,这是便于封建统治阶级更好地利用宗教迷信来愚弄人民,从思想上加强对广大人民的控制。同时,也使东正教成为沙俄对外扩张的得心应手的工具。
    彼得一世既然确定了争霸世界的方针,也就必须将沙皇俄国变成世界精神的圣地。但是,俄罗斯正教会只是在1453年拜占庭帝国遭到土耳其进攻时,才趁机摆脱君士坦丁堡大王教的控制,形成的独立教会。这样的地位当然不会有什么巨大影响。因此,为了使俄罗斯正教会能够称霸各国东正教会,以适应对外扩张的需要,就必须占领“全世界的”、“至圣的”东正教中心君士坦丁堡。俄国泛斯拉夫主义理论奠基者之一达尼列夫斯基就认为,俄国控制君士坦丁堡在道义上会使俄国得到很大利益。俄国从这个有伟大历史遗产的东正教中心,可以发挥无穷的影响力。诚然,正是从这个中心地起俄国将完成其伟大的历史使命(12)。
    彼得于1695年和1696年两次远征亚速,发动了对土耳其的战争,并且占领了亚速。波尔塔瓦战役后,彼得目空一切,发动了第二次对土耳其战争,率师渡过普鲁特河,直奔土耳其,妄图一举占领君士坦丁堡和夺取海峡。但是,这次军事行动,很快被土耳其人粉碎。土耳其人出动10万大军,在克里木军的配合下,包围俄军于普鲁特河畔。双方进行了激烈会战。最后,俄军弹尽粮绝,彼得本人也险些当了土耳其苏丹的俘虏,被迫签订条约,把亚速归还土耳其。虽然彼得一生在土耳其方向没有取得什么重大进展,但他却给后代沙皇制定了一条方针,“把君士坦丁堡当做永不忘记的、可以逐渐实现的最主要目标”(13)。
    第三个战略方向是亚洲。彼得对亚洲的军事扩张可分为南北两路:北路即以强占的西伯利亚为基地,继续向外扩张,准备占领日本,甚至计划占领北美洲。彼得在北路的扩张主要是为了掠夺更多的贵重毛皮,扩充土地,在时机成熟时,打通黑龙江出海口,鲸吞中国的东北部,彼得在晚年时还扬言要取道“通古斯人的土地(即我国黑龙江流域--作者注),直抵中国万里长城脚下”(14)。
    南路即越过高加索和里海,向中亚进军,锋芒直指波斯、阿富汗、印度和中国西陲。彼得在这一路的扩张主要是为了打通进入印度洋的通道,彼得曾说:“当俄国可以自由进入印度洋的时候,它就能在全世界建立自己的军事和政治统治”(15)。另一个目的是出于经济上的考虑,彼得始终把印度、中国看成取之不尽的摇钱树。彼得在欧洲旅行时,看到英国和荷兰在与印度的“贸易”中获得巨大利益,就非常歆羡。18世纪初,当盛传中国西北叶尔羌发现丰富金矿的消息后,彼得立刻派出大军准备掠夺,由于遇到顽强抵抗,彼得这个阴谋才落空了。直到临终前不久,彼得仍然说道:“最近我在考虑一件事,这事在我心里已经惦记好多年了,……我关心寻找一条经过北极海通往中国和印度的道路”(16)。
    彼得一世的三个战略方向不是孤立的,是相互联系、互相影响的。向欧洲扩张,可以获得先进的科学技术,加强自己的经济、军事力量,借助于西方向其它各方面进攻。
    攫取君士坦丁堡,不但可以获得精神上的优势,而且沙皇俄国可以在这个重要的地理位置上,做到进可攻,退可守,左右呼应,势力可以直接影响欧、亚、非三洲。恩格斯指出:“然而,沙皇格勒(指君士坦丁堡-作者注)作为俄国的第三都城而与莫斯科和彼得堡并列,这不仅会意味着对东方基督教世界的精神统治,而且也是确立对欧洲的统治的决定性一步。这会意味着对黑海、小亚细亚、巴尔干半岛的独占统治”(17)。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