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试论彼得一世的对外政策(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北方论丛(哈尔滨师大 陈旭东 参加讨论

彼得上台时,沙皇俄国之所以由小小的莫斯科公国一跃而成为拥有辽阔土地的大国,就是因为历代沙皇不断向亚洲扩张而取得的。彼得上台后极力巩固老沙皇在亚洲取得的“战绩”,并不断继续扩张,主要是出于经济上的考虑。沙皇俄国是一个经济上极为落后的国家,对外贸易能力极低。为了摆脱财政上的困窘状态和对南方的依赖,主要是靠对亚洲丰富资源的赤裸裸的掠夺。同时还可以利用亚洲的众多人口充当它对外扩张的炮灰。
    在彼得的军事生涯中,对外扩张的进攻方向表现出一种飘忽不定的现象。这是因为三个战略方向对他称霸世界的目的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频繁转换进攻方向,绝不意味着彼得对于它暂时离开的地区完全失去了兴趣,而是因为他在遇到了强大障碍后,根据新的形势改变进攻方向的结果。而一旦环境重新变得有利时,他便会立刻卷土重来,变本加厉地扩张。
    三、彼得一世对外扩张的策略
    目的的卑鄙和狂妄的野心,决定着彼得一世在对外扩张中采取巧妙而无情的外交策略。迎合时机是彼得一世实现扩张目的的主要外交策略。确定争夺世界霸权的目的,但进攻方向不定。称霸世界是彼得一世的既定目标,但究竟从何处先下手则不定,而是根据避强击弱的原则,依具体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彼得一世上台后,土耳其虽已衰落,但仍有相当的军事力量,而俄国参加反土同盟这时已开始瓦解,特别是举足轻重的奥地利,不仅拒绝帮助俄国对土作战,而且急于和土耳其缔结和约。为了巩固和扩大反土同盟,彼得一世于1697年派出“大使团”到欧洲活动。当时西欧列强正忙于准备“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对反土同盟不感兴趣。在这种形势下彼得巩固和扩大反土同盟的计划彻底告吹。与此同时,波罗的海地区的形势却变得有利于俄国了。一方面,正是由于欧洲列强忙于准备“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无暇干涉波罗的海事务;另一方面,瑞典与邻国关系紧张:波兰-萨克森企图夺回利夫兰,丹麦企图夺回斯科尼亚,普鲁士也希望夺取瑞典在欧洲大陆的一些地盘。彼得一世及时地抓住了这个有利时机,1699年正式与丹麦、波兰-萨克森签订了反瑞典条约,参加了所谓“北方同盟”。彼得一世参加反瑞同盟,标志着把战略主攻方向暂时从黑海转移到了波罗的海。由此可以看出他的策略的灵活性,能够根据新的条件毫不犹豫地实行战略转变。
    总的目的确定,但并不急于求成。彼得在对外扩张的过程中推行的是以战继和,以和继战的策略。他善于根据实力的变化来决定是战是和,战败则和,以便积蓄力量,等待时机以便再战,甚至可以接受最屈辱的条件。在第二次对土耳其战争中,当彼得在法尔奇乌附近被围时,在给俄方谈判代表的指示中,不仅同意对土耳其让步,而且准备对土耳其的盟国瑞典让步,必要时可以放弃波罗的海沿岸占领地,仅保留彼得堡一隅。只是由于土耳其方面不了解俄国的困境,加上土耳其官员接受了俄国的贿赂,因此只要求俄国把亚速及其附近地区归还土耳其,撤除塔干罗格和第聂伯河上的工事,同时不干涉波兰和乌克兰事务。彼得为了摆脱面临的灭顶之灾,立刻欣然接受了这些屈辱条件。
    联此击彼,联彼击此,制造分裂以便从中渔利,是彼得一世的外交策略之一。彼得曾借助于奥古斯特二世的力量打败过瑞典。可是,当对瑞典取得决定性胜利后,彼得一世反过来又阴谋反对奥古斯特,甚至派人到土耳其去游说,试图拉拢它的敌国来共同反对自己的“盟国”(18)。
    1714年,争夺西班牙王位和领地的战争结束后,英国抽出手准备支援瑞典。彼得又利用英、法之间的矛盾,于1717年亲自跑到巴黎,同法国国王路易十五谈判,诱惑法国放弃支持瑞典的传统政策,转而与俄国订立反瑞同盟。根据谈判结果,在荷兰签定的阿姆斯特丹条约,法国虽然没有参加反瑞同盟,但不再向瑞典提供军事、经济方面的援助,使瑞典在外交上陷于孤立的地位。正如马克思所说:“俄国人经常玩他们的老把戏,唆使欧洲蠢驴们互相反对,一会儿做甲的伙伴,一会儿做乙的伙伴”(19)。
    彼得一世把结盟作为实现沙俄侵略政策的重要策略。结盟这个手段是把两刃刀,一方面利用盟国来打败敌国,另一方面趁机削弱盟国。
    北方战争期间,波兰是俄国的盟国。但是从1709年开始,彼得就把俄国军队开进了波兰,他们洗劫乡村,攻掠城市,肆意蹂躏波兰人民,还要征收军税。为了有朝一日对波兰实行军事占领,彼得一世蓄意瓦解波兰的国防力量,强迫波兰把军队缩减到二万四千人,致使波兰丧失了抵御外侮的能力。彼得最毒辣的手段就是阻止波兰实行改革。当时波兰宪法有两个轴心,一是选王制;另一个是自由否决权,即议会的任何决议和立法都必须采用一致通过的原则,每一个议员都有否决权,可以不让议会通过任何决议。这实际上是波兰社会政治肌体中的两颗毒瘤,它使波兰长期处于无政府状态,不能采取任何一项全国性的行动,马克思指出:“选王制和自由否决权是波兰宪法的两个轴心,波兰大贵族把国家卖光和俄国在波兰的势力就是以这两个轴心为基础”(20)。
    俄国军队的胡作非为和彼得对波兰内政的干涉,在波兰国内引起一股反对沙皇俄国的思潮,奥古斯特利用这股思潮,公开要求俄国撤军,特别要求彼得停止对波兰事务的干涉,并有意要变选王制为王位继承制,同时限制自由否决权。彼得深知存在严重弊病的波兰宪法对俄国最后吞噬波兰的作用和意义。因此,他把波兰宪法的一点点改变都看作是对俄国的致命危险,看作是一举就会可怕地结束俄国兼并波兰的全盘计划的事件,从长远的观点看,甚至会影响他称霸世界的计划。于是,彼得立刻以盟友的身份出现,装做波兰和“自由”的保护者的样子,对波兰内政横加干涉。俄国在和瑞典进行关于和平与结盟的谈判中,彼得就要求“规定瑞典有义务同俄国联合起来保障波兰共和国的自由并用手中的武器阻止任何变选举国王为继承国王的企图”(21)。1720年他又和普鲁士国王达成他们应共同保护波兰“自由”的协定。同时派人到土耳其要求签订类似的协定。“俄国人为波兰人干的事,从来没有一个民族为另一个民族干过”(22)。彼得对波兰内政的干涉必然使波兰的发展长期停滞,政治上长期软弱无力。对此恩格斯指出:“彼得大帝有步骤地毁坏了波兰,他的继承者只要伸手去拿就行了”(23)。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