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称部民是认识大化改新前日本社会的一把钥匙,①故人们对此浓笔酣墨,颇多著述,而对部--部民出现之前提则很少问津,更习惯于将部与部民这两种完全不同的概念相提并论。部民,顾名思义为一部之民,不了解部,很难了解部民。部的情况如何?与部民有什么区别?搞清这些问题是日本古代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部的原始形态及其发展 部,古训为とも。最初,部也称“伴”,例如,《古事记》与《日本书纪》对所谓天孙降临时的五个随从的记载就是如此: “天儿屋命、布刀玉命、天宇受卖命、伊斯许理度卖命、玉祖命并五伴绪”。(《古事记》) “中臣上祖天儿屋命,忌部上祖太玉命、猿女上祖天钿女命、镜作上祖石凝姥命、玉作上祖玉屋命,凡五部神,使配侍焉”。(《日本书纪》) 这个例子说明,“部”与“伴”是相通的,其意为天皇与皇室成员的随臣和伴随者,充任侍从、守卫、服务工作,史书中多有其例: “彦火火出见尊,取妇人为乳母、汤母、及饭嚼、汤坐,凡诸部(とものを)备行,以奉养焉”。 “天皇即亲临于神浅茅原,会诸王卿及八十诸部(とものを)。” “五十琼敷命,居于茅渟菟砥川上宫,作剑一千口,因名其剑,谓川上部(とも),亦名裸伴(とも)”。② 可见,早期的部(伴)与统治者有密切联系,不论称之为部,或称之为伴,均是贵族成员,并无集团的含义,所以,《日本书纪》中对早期历史有关部的记载均训为とも,与其称之为部,莫如称之为伴更贴切。 部(伴)虽早已存在,但真正发展并在朝廷内外发挥重要作用,是公元四世纪末以后,这是日本古代史上的重要历史时期。大和国家的统治者在完成了统一列岛的大业之后,面临着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国家统治范围的扩大,内政、外交等各种行政事务日益增多,军事民主制时期那种扈从式的组织形式已经过时,仅有大臣、大连等亦无法应付杂乱纷繁的政务,尤其是皇室、贵族们在结束了戎马生涯以后,开始追求物质享受和奢侈的生活,需要多方面的供给与管理。建立什么样的统治机构,对于刚刚在部落联盟这一孱弱基础上建立的国家来说,实属一片空白。此时,恰逢许多大陆移民由朝鲜半岛移居日本,大陆的先进制度与文化随之源源流入,其中百济的部司制对日本新的统治秩序的建立产生了巨大影响。部司制即在政府的主管部门之下设有各部,分司政务,如内官有前内部、榖部、肉部、内椋部、外椋部、马部、刀部、功德部、药部、木部、法部、后宫部:外官有司军部、司徒部、司空部、司寇部、点口部、客部、外舍部、◆部、日官部、都市部③。这种部与日本固有的伴颇有相似之处,因此,古老的伴制被赋予新的生命力,迅速发展成为天皇之下的统治机构和朝廷内的服务性机构--部。除保留了侍从、随臣的职能以外,部的范围扩大到管理国务,供养皇室、贵族的生活。从佐政理财,到祭祀裁判,从供膳缝衣,到吹笛养鸟,事无巨细,皆有部为之。其数量随着大和国家的发展及皇室、贵族生活水平的提高而逐步增多。历代天皇都要设立新部,如应神天皇时期置衣缝部、山守部;安闲天皇时期置犬养部,至于秦部、汉部、史部、鞍部、陶部等掌握文化、技术的部更是在大陆移民渡日后根据他们的业务专长而随时设立的。大和朝廷究竟有多少部?史书记载,推古天皇时期(593~628年),圣德太子与苏我马子共同商议“录天皇记及国记、臣连伴造国造百八十部并公民等本记”,七世纪中期孝德天皇升坛即祚之时,“百官臣连国造伴造百八十部,罗列匝拜。”④很明显,至大化改新前,大和朝廷除了“臣连伴造国造”之外,已有一百八十部。 需要搞清的是,一百八十部的部在此依然训读为とも,其意绝非一般的部民,而是伴,即位于臣连伴造国造之下,公民之上的朝廷各司官吏。那么,在日本古代史籍中为什么出现以一个部字表达多种含义的混乱?从语言文字学来考虑,“部”并不是日本固有的语言,由于许多东渡日本的大陆移民在大和朝廷内担任文书记录工作,对日本文字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感到伴(とも)制与熟悉的部制很相似,“部”使用起来更方便,因而,以“部”这种外来语取代了“伴”这一日本古语。⑤《日本书纪》与《古事记》均由汉字写成,容易给人造成错觉,从而忽视了寓于“部”中的“伴”的含义。伴的表达形式虽有变化,但作为服务于皇室、朝廷的统治阶级成员这一实质没有变,一百八十部实为一百八十伴。 一百八十部中,可按职业分为四大类(为了引用史料及叙述的方便,姑且仍用部来表达伴的含义)。 第一类,参政型的部。这类部在“大臣”、“大连”领导下,直接从事朝廷内各种政务。如祝部主要是“为祭主赞辞”,卜部则“灼龟占吉凶”,⑥史部的职责是在天皇周围“记言事达四方志”。还有掌管国家财政的藏部。专门对罪犯实施各种刑罚的神刑部、物部和“掌鞫问谱弟争讼”、“掌问穷争讼”⑦的解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