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部、部民及其区别(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外国问题研究》 李卓 参加讨论

“泥部者,古言波多加此乃友造”。
    “马造等仕寮者,为伴部”。
    “伴部谓诸司友御造也”。(29)
    各部之下,分设杂户,从事各种工作与生产,如百济手部专门“掌杂缝作事”,狛部“掌杂革染作”。由此可见,律令时代的部从形式到机能都是前代伴的延续,这一侧面更说明伴与部民具有本质区别。
    区分伴与部民的意义
    部是古代日本在固有的伴制基础上吸收大陆政治制度的产物,由此而产生的部民制构成大和奴隶制国家的经济基础。将伴与部民严格区分开来不仅是为了澄清日本古代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事实--伴作为朝廷下级官吏而存在,更有助于阐明部民的性质。与伴密切相关的职业部民是部民制的主体,他们的情况如何,能够反映部民性质的主流。
    在以往的研究中,人们往往根据部民从事的职业不同而认定部民的地位有高有低,处境有好有坏。如有一种观点认为部民中大陆移民手工业者地位最高,被贬的罪犯地位最低,并将按此观点难以解释的藏部、史部等统统归纳为“杂部”,(30)使部民在阶级概念上复杂化,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问题的关键在于没有分清伴与部民的区别。伴之所为,或在朝廷秉笔理财,出使外国,或近侍警卫,裁判执法,或专管天皇、贵族的吃喝起居,声色犬马,或负责手工生产,贡献方物,职务的差别使他们在政治上和经济上享有不同待遇,他们有升进的希望,也有被贬的可能,其荣辱盛衰完全取决于对天皇尽忠的程度。然而,即使伴与伴之间差别再大,也与部民毫无关系。应当承认,大陆移民中确实有地位较高者,但只是极少数,且作为伴而存在,属于统治阶级成员,多数移民渡日后景遇不佳,被编为部民,更有沦为“高丽奴”、“韩奴”者。再者,通常所说的以大陆移民组成的部,只是以移民充当部中之伴,让他们传播技术,指导生产,部民则多是日本人,例如汉衣缝部,从名称上看似乎是由大陆移民组成,实际上只是其创始人为一个叫作弟媛的中国技术工人,衣缝部的部民完全是由日本人充任。(31)至于有的部民系被贬的罪犯,不等于说某个部的部民都是被贬的罪犯。史书中有“鸟官之禽,为菟田人狗所吃死,天皇{K516509.JPG},黥面而为鸟养部”的事例,说的是对罪犯处以黥刑后降为鸟养部民,并非因鸟养部民地位低贱可以随意黥面。黥刑是日本古代常用的刑罚,使用对象是触犯了天皇与朝廷利益的罪人,主要是朝廷的官员,不能视为部民地位低下的标志。尽管各种职业部民的直接统治者--伴享受怎样的荣华富贵,但部民终究是部民。不论来自藏部、物部,还是来自舍人部、锻冶部,不论是大陆移民,还是被贬的罪犯,只是他们的服务对象,从事的职业有所不同,其受剥削的程度、社会地位是完全相同的。首先,各种职业部民都是集体居住于乡间,他们绝不可能与朝廷发生任何直接的联系,而是通过伴造、伴而受朝廷的奴役,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以供给伴和朝廷足够的粮食等生活物资为第一任务,生产型的部民,还要在伴的率领下生产工副业品。其次,各种职业部民主要采用贡纳制经营方式,他们耕种朝廷拨给的土地,定期贡纳生产品,但是绝不能将这种贡纳制与封建制下的实物地租混为一谈。农奴缴纳实物地租,是因为他们与土地所有者以土地为纽带结成依附关系,是土地的附属物,而部民要用别人的生产条件来劳动,他们生产的粮食等产品,除了留下维持生命的那部分以外,全部由伴享用并归朝廷所有。第三,部民没有人身自由,连他们本身都是皇室的财产,经常受到种种虐待,一切要听从朝廷的调动,这些都体现了奴隶的特征。
    伴与部民共处于部之中,这是日本古代史上一个不容忽视的历史事实。他们的性质、职能、社会地位迥然不同,只有对二者全面了解并严加区分才能对大化改新前日本的社会性质有比较清楚的认识。
    注释:
    ①王金林:《日本古代部民的性质--兼论日本未经历奴隶制社会》,载《历史研究》1981年3期。
    ②《日本书纪》神代纪第十段,崇神纪七年,垂仁纪三十九年。
    ③《周书·百济传》。
    ④《日本书纪》推古纪二十八年,孝德纪即位前纪。
    ⑤津田左右吉:《日本上代史的研究》岩波书店1972年版35页。
    ⑥国史大系本《令集解》,吉川弘文馆1964年版(下同)29、39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