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类,内廷型的部。专门服侍天皇、贵族的日常生活。例如,起源于中国东汉时期的采女制至迟于四世纪中期已在日本出现,侍奉于天皇、皇后,嫔妃左右为其职责。为皇室供膳的膳部,供水的水部,负责乘辇的车持部。提供娱乐的笛吹部、犬养部、鸟养部均属此类。 第三类,近侍型的部。这类部在宫廷内外担任侍从、守卫,主要有“左右杂使”于皇室、贵族的舍人,看守宫门的门部,充当天皇亲卫军的韧负部、大刀佩部。 第四类,生产型的部。其主要任务是为宫廷与贵族生产各种工副业品,如酿酒的酒部,衣着方面的服部、锦部、衣缝部、狛染部,祭祀装具用的镜作部、玉作部,生产武器的弓削部、矢作部、盾部,生产陶器的陶部,土师部,泥部等。 综上所述,日本古代的部由伴发展而来,先于部民而存在,在部民制未产生之前,部(伴)只是从事各种职务之官吏的职称,与部民这一概念毫不相干。 部民制产生的原因 部民制是日本古代特有的制度,它是将被征服的居民以集团的形式组织起来,从事某一固定的职业,分别从属于天皇或贵族。部民是大和国家的主要生产者,据考证,古代部的种类达三百种,全社会人口有一半是部民。⑧ 日本古代为什么会出现部民制?人们固然要先从历史条件与社会基础找原因。日本是开化甚迟的国家,刚刚统一时除畿内,九州外,大部分地区尚存氏族统治,人们尤习于集团式生活,许多被征服民并不安于大和朝廷的统治,如虾夷人被打败之后,朝廷曾打破其原有的氏族组织,以一部分人服务于神宫和朝廷,而他们似群龙无首,“昼夜喧哗,出入无礼”,甚至“伐神山树,叫呼邻里,而胁人民”。⑨显然,如果无视这种现实,对被征服民加以单个奴役,必然与社会发展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相悖,不利于最大限度地剥削他们的劳动及保证统治的稳定,因此,唯利用旧的氏族组织,集体奴役被征服民符合当时的社会状况。 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既包含必然性方面,也包含偶然性方面,必然性通过大量偶然性表现出来。由于存在浓厚的氏族组织残余,大和国家实行集团式统治是必然的,但这种集团式统治采取什么形式则完全取决于某种偶然性,这就是部(伴)发展的需要。由于众多的部(伴)服务或供职于皇室与朝廷,世袭从事某一专职,如舍人、采女终日侍奉于天皇、后妃身边,养犬、养鸟的官员要随时提供犬、鸟供皇室成员取乐、消遣,那些参政型的伴更要应付繁忙的政务,尤其是他们均属统治阶级成员,不可能去躬事农桑,自给自足,必须对他们生活的各方面实行有效的供给。若再给他们一定利益,让其全心全意从事自己的工作,竭诚服务于朝廷,将大大有利于天皇的统治。因此,大和国家的统治者变氏族组织不易打破这一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将被征服的居民以集团的形式分别配给各部(伴)之下,称某某部的部民,在这种隶属关系下,边供养各伴的生活,边为皇室与贵族生产各种产品。例如,垂仁天皇为了敦赏汤河板举捕鹄之功,除赐姓鸟取造之外,“亦定鸟取部、鸟养部”,毫无疑问,这是隶属于鸟取造的部民。405年,朝廷“始建藏职,因定藏部”,说明藏部系为藏官而设。应神天皇时期,因“处处海人,讪咙之不从命”,而派阿曇连之祖大滨宿称“平其讪咙”,而后设立海人部,显然,敢于不从皇命的海人绝非一般捕鱼摸虾之辈,而是渔民中的上层分子,朝廷在平定其反叛之后,设海人部让海人统治,实则稳定人心的积极措施。⑩这种编民成部、由伴进行统治的作法既保留了旧有的氏族组织,便于贯彻朝廷的统治,也可以保障贵族、官吏们奢侈、舒适的生活,还能通过各部(伴)牢牢控制广大部民,掌握大量人口及其创造的丰富物质财富,一举多得。朝廷统治者与贵族在奴役部民的实践中深深感到这种形式有利可图。颇值得推广,因此,部民之设逐渐越过职业部范围,在中央与地方迅速扩大,花样翻新,名目繁多。如设立名代、子代于诸国领内,借传皇室成员之功名,行扩大皇家势力之实;将皇室、贵族的直辖领--屯仓设在拥有治外法权的国造领内,以田部进行耕种,派田令监督生产,同收增加皇室、贵族收入与牵制地方豪族力量之益;各地中小豪族亦不甘沉默,纷纷仿效,肆意增加部曲之民。诸如此类,各种名目之下的被奴役者均称为部民,他们身份相同,隶属关系各异,使部民制越来越复杂。尽管如此,应当看到众多的部民之中,最重要的还是各种职业部的部民,它种类最多,直接供养皇室、贵族与朝廷官吏,其经营如何关系重大,虽然这类部民配给各伴进行统治,但并不归各伴所有,唯有天皇有权调配,因此可以说,职业部的部民是部民的主体,也是本文论及部民时的核心之所在。 总之,先有部制,后有部民,这是一种先后顺序,也是一种因果关系。部民制是氏族残余大量存在导致集团式统治形成这一必然因素与部制需要完善这一偶然因素相结合的产物,缺一则不能产生部民制,如果只有前者而无后者,集团式统治很可能表现为其他形式,反之,如果只有后者而无前者,部民制则失去了存在的基础。过去,人们在研究部民制产生的原因时,往往偏重于前者,忽视了后者,这是不全面的。 伴的特点 通过了解部与部民制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可知部由两个阶层组成,即伴与部民,伴的首领称“伴造”。以海人部为例,处于最上层的是“海人之宰”--海部连,其次是海人,最底层是海部部民,由于古代史籍编纂者的不谨慎所致,“部”既表示“伴”,也表示“部民”,很容易使人们产生错觉,或简单地认为部就是部民,或将伴与部民混为一谈,因此,必须澄清这种混乱。针对以往的研究,本文着重阐述伴的特点。 其一,伴是在朝廷从事各种职务的官吏,与部民的关系是管理与被管理、奴役与被奴役的关系。看不见这个区别,就会对两大阶级混淆不彰,甚至将藏部、史部、舍人部、采女部这样的直接供职于朝廷的部笼统规定为统治阶级营垒的一分子。殊不知,在藏部、史部、舍人部、采女部中有资格担任各种政务并堪称统治阶级营垒一分子的只是藏官、诸史、舍人、采女,其身份均属部中之伴,而不是各部部民。以藏官与藏部为例,“三藏”(斋藏、内藏、大藏)是大和国家的财政管理机构,除了以大臣、大连“检校三藏”以外,分设出纳、记录、主镒三种蔵官,多由有文化的大陆移民之上层分子担任。这是至关重要的经济部门。藏部之设,绝无以部民担任藏官之意,只不过是让他们供养藏官的生活罢了。史官与史部亦如此,如同“周礼有史官,掌邦国四方之事,达四方志”,(11)与闻国家大事,传达诏勅命令,起草国书,宣读外国使臣表文乃至出使外国,均系诸史所为,而专为诸史设立的“史户”、“史部”。只是给予史官的封民,丝毫不能染指史官之职。再如舍人与舍人部。“舍人,亲近左右之通称也”,(12)在日本古代也被称为“近习舍人”、“近侍舍人”、“左右舍人”,舍人部乃是资养舍人的部民。出云国有一舍人乡,因在钦明天皇时供养仓皇子的舍人日置臣志昆而得名。(13)由于每代天皇都要有许多舍人守卫,故为舍人而设的舍人部也是最多的,如桧前舍人部、勾舍人部、金刺舍人部、河上舍人部,分别为宣化天皇、安闲天皇、钦明天皇、雄略天皇所设。 这种特点同样表现在其他为朝廷服务的各种伴。如海人部的统治者海人,其主要任务是供应朝廷足够的海产品。史书中记载,海人经常“赉鲜鱼之苞苴”献于宫廷,甚至与谋害皇太子的阴谋。(14)可见海人与朝廷关系之密切,而海部的部民唯有终日捕捞渔猎,供奉朝廷,此外绝无其他选择。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