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菲律宾古代史的几个问题(2)
至于阿拉伯文化的传播,最明显、最具体的就是伊斯兰教。《明史》沙瑶·呐哔啴传曾载:“崇释教,多建礼拜寺。”这里所记载的释教,不是佛教,而是指伊斯兰教,礼拜寺即清真寺。⑨伊斯兰教是从马六甲传进菲律宾的。第一个把伊斯兰教引进菲律宾的穆斯林传教士名叫加利马尔·马赫屯,他在西穆努尔岛(Simunul)的图比格--因丹冈修盖了第一所伊斯兰清真寺。后来,他死在锡布图。1450年,阿布·巴克尔来到和乐,并和巴京达的女儿结婚,成为苏禄岛的第一个伊斯兰教苏丹。1475年,沙里夫·卡奔苏万到达棉兰老岛的哥达巴都,成为棉兰老岛的第一个伊斯兰教苏丹。以后,伊斯兰教便从苏禄群岛和棉兰老岛向菲律宾的中部、北部传播。伊斯兰教不仅成为菲律宾南部人民信仰的主要宗教,而且在1578-1898年长达三个世纪的抗击西班牙殖民者入侵的斗争中,成为团结南部人民,捍卫独立而坚持长期斗争的思想武器,一再粉碎西班牙殖民者企图征服穆斯林的菲律宾人和占领整个菲律宾群岛的美梦。⑩ 除上述三个方面,在十六世纪前,菲律宾南部因盛产珍珠而著名的苏禄,已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港口。当时,前来贸易的,有来自中国、爪哇、苏门答腊、马六甲、暹罗、柬埔寨以及印度和阿拉伯的商人。(11) 总而言之,从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人种的迁移和构成,以至宗教信仰和经济活动等等,都证明在西班牙殖民者入侵前,菲律宾已明显地和东南亚联系在一起,它是东南亚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二、关于菲律宾区域性古国的发展变化 我国史籍从宋代开始,便有关于菲律宾的记述,笔者浏览之后,觉得这些史料不仅记载菲律宾的古国,而且从中还可以看到菲律宾区域性古国的发展变化,即在宋元时代,菲律宾的政治经济重心是在北部,而明代之后,则转移到南部。现以我国宋、元、明的史料为据,试作论述。 第一,宋、元时代(十至十四世纪) 我国宋、元史籍(《宋史》、《文献通考》、《宋会要辑稿》、《岭外代答》、《诸蕃志》和《元史》、《岛夷志略》等)所记载的摩逸(或称麻逸、麻叶)、三屿(或称三岛)、白蒲延、麻里噜、蒲端和苏禄等古国,据中外有关学者考证,它们的具体地理位置,除了蒲端和苏禄是在南部的棉兰老岛(12)与苏禄群岛,其余的都在菲律宾群岛的北部。如摩逸是位于今民都洛岛(mindoro)(13);三屿(即三岛:指加麻延、巴姥酉和巴吉弄)(14)为马尼拉湾北岸的Camaya及其湾口以南的Balayan和Bayalangit三港的总称;(15)白蒲延即菲律宾群岛北部的巴布延群岛;麻里噜即吕宋岛林牙因湾西北口的Balinao港。(16) 因此,我国史籍的有关记载,便在政治方面,说明在十世纪时,北部的吕宋岛和民都洛岛,是当时菲律宾群岛的政治中心,因为上述区域性古国不仅集中在这一带,而且其中的摩逸还是控制周围一些属国的最强盛国家。例如《诸蕃志》就记载摩逸的属国有:三屿、白蒲延、蒲里噜和里银东、流新、里汉。(17)到了元代,汪大渊的《岛夷志略》一书,还记载摩逸的“酋豪之丧,则杀奴婢二、三十人以殉葬。”(18)这些都证明比起南部的武端和苏禄,其政治力量的发展较为迅速。 我国史籍的有关记载,还从经济上说明当时北部较南部发达。首先,在中菲贸易的方式上,摩逸是菲律宾群岛的商业中心。如《宋史》就有:“又有摩逸国,太平兴国七年(982年)载宝货到广州”的记载。(19)菲律宾史学界认为这是“一艘阿拉伯船,从民都洛载了菲律宾货物到广州。”(20)又如《诸蕃志》记述当时我国商船到摩逸贸易的具体过程:“商船入港,驻于官场前。官场者,其国阛阓之所也。登舟与之杂处。……交易之例,蛮贾丛至,随{K516305.JPG}篱搬取物货而去。初若不可晓,徐辨认搬货之人,亦无遗失。蛮贾乃以其货转入他岛屿贸易,率至八九月始归,以其所得,准偿船商。”(21)显然,摩逸是当时群岛的商业中心和商品集散地,同各岛有密切的岛际贸易。其次,到了元代,北部的经济有进一步发展。如汪大渊的《岛夷志略》就记载,当时三岛的“男子常附舶至泉州经纪”。改变了宋代“每次均由我国商贾乘船载货至其地交易,然后载该地土产而归”(22)的传统,尽管是随我国的商船而来,很可能还属小本经营,但它反映了菲律宾北部社会经济的明显变化。虽然汪大渊在该著作中,也记载南部的苏禄:“其所产珍珠为著,北苏禄之珠,色青白而圆,其价甚昂。中国人首饰用之,其色不退,号为绝品。”可见苏禄也是一个贸易港口,而且以出产珍珠而著名。但是,它的出现较北部各古国为迟,还处于初期阶段。第三,从我国运往菲律宾北部贸易的主要商品,也可看出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宋、元二代,瓷器、铁鼎、乌铅、铁针、铁块、铅网坠以及丝、棉织品,一直是运往菲律宾北部,与各古国交换当地土特产的商品。它既说明这些商品是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所需要而受到欢迎,也反映了农业和捕渔业在菲律宾群岛北部社会经济中所占的重要地位。 北部经济上的发展与繁荣,便使它政治上较为强盛,而成为当时群岛的政治中心。 第二、明代中叶以前(十四至十六世纪) 到了明代初期,原来宋、元史籍所载的古国,除南部的苏禄外,在我国明代的史籍(《明史》、《明实录》、《明会典》、《殊域周咨录》和《东西洋考》等等)中已消失,而出现了合猫里(猫里务)、冯嘉施兰、吕宋和古麻剌朗(或麻剌)、网巾礁老、沙瑶、呐哔啴等古国。据中外有关学者考证,合猫里、冯嘉施兰和吕宋等古国,故地都在北部的吕宋岛;(23)古麻剌朗、网巾礁老、沙瑶、呐哔啴等则分布在南部的棉兰老岛。(24)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