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菲律宾古代史的几个问题(3)
从明代史籍所载,在政治方面,明初永乐年间(1403-1424年),所有上述南部和北部的古国,都与明朝建立朝贡关系。其中北部的冯嘉施兰和南部的苏禄、古麻赖朗的酋长、国王,还曾亲自率领该国使团访问北京,(25)这种情况,是宋、元时期所没有的。史籍还记载苏禄当时有东王,西王和峒王之分,据苏继廎先生考证,当时苏禄国的范围除了苏禄本岛外,还包括巴拉望岛南部(峒王治地)和加里曼丹的东北部(西王治地)。(26)如果这种看法能得到进一步证实,则明代的苏禄国的统治范围,较之元代却有很大的发展。联系洪武三年(1371年),苏禄曾出兵“侵浡泥”(今加里曼丹北部)的记载(27),是有这种可能性。而且三国国王所率的使团,以苏禄的规模为最大,包括东王、西王和峒王,人数“凡三百四十余人”。因此,可以说,到了明代,菲律宾群岛的政治重心已从北部移到了南部。 在经济方面,到了明代也有新的变化。首先,中菲间的贸易,官方的朝贡贸易已居主要地位;其次,南部的苏禄已经取代了北部摩逸的地位,成为岛际贸易的中心。如《东西洋考》就有下述记载:我国商人前往苏禄贸易,“舟至彼中,将货尽数取去,夷人携入彼国深处售之,或别贩旁国,归乃以夷货偿我。”(28)反映了苏禄的商品经济已经比较发达。 经济重心也移向南部,应该同当时菲律宾与东南亚各国,尤其是马来半岛的马六甲,以及印度尼西亚和加里曼丹的经济、文化往来,已较前密切分不开。 三、古代菲律宾落后于东南亚其它国家的原因 在欧洲殖民主义者葡萄牙、西班牙入侵东南亚之前,菲律宾是所有东南亚国家中唯一尚未形成统一或基本统一的国家,其原因除岛国这一地理特点外,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 第一,偏离东南亚沟通印度与中国的海上航线,海上贸易不发达,延缓了菲律宾社会经济的发展。 只要打开东南亚的地图,便能清楚地看到菲律宾所处的地理位置,是在东南亚范围--北起缅甸北境(北纬29°),南达帝汶(南纬11°),西自缅甸西境(东经92°),东至伊里安的印度尼西亚与澳大利亚的分界线(东经142°)--的北端。而当时中印之间的联系,主要是靠通过东南亚的海上交通。因此,它是沟通中国与印度的海上通道。但是,无论是公元前二世纪,从我国南部的雷州半岛出发,沿中南半岛东部海岸,入暹罗湾,越过马来半岛北部的克拉地峡,然后继续沿缅甸南部海岸航行,入孟加拉湾,而达印度南部的早期航线;(30);或是七世纪,从广州出发,经中南半岛东部沿岸,直接航经马六甲海峡,而到达印度与阿拉伯的航线,(31)菲律宾都偏离这航线之外。因此,与外界的直接联系和接触,特别是海上贸易,就远远不如其它东南亚国家。而海上贸易的不发达,就延缓货币经济的发展。恩格斯在论述雅典氏族制解体时写道:“贵族们的主要居住地是雅典及其近郊,在那里,海上贸易以及附带的有时仍然进行的海上掠夺,使贵族们发财致富,并使货币财富集中在他们手中,由此而日益发达的货币经济,就象腐蚀性的酸类一样,渗入了农村公社的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传统的生活方式。氏族制度同货币经济绝对不能相容。”(32)恩格斯这段话,指明海上贸易在古代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是起着重要作用的。 第二,自绐自足的农村公社(巴朗加)仍然停留在血缘关系及其广泛存在,延缓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虽然十世纪时,菲律宾已存在了一些区域性的国家。但是,这种小国分立的状况,持续到十五世纪,尚没有多大的变化。例如苏禄国,应该是当时菲律宾群岛上最大的国家。但是,“其国分为东西,另有一洞,共三洞,王俱不相统属。”(33)因此,当西班牙殖民者占领初期,“菲律宾到处是一个个的‘村国’。名曰巴朗加(barangays)。这些巴朗加事实上是一些独立王国。”(34) 所谓巴朗加,系来源于马来语的balang,意为帆船。据说早期的马来移民,就是乘坐帆船来到菲律宾的。船上的指挥者,通常是一位年龄较大的男人--通称为大督(datu),由他的妻子、孩子、亲戚、朋友和帮手陪伴,到菲律宾后,便把定居地称为某人(指挥者的名字)的巴朗加。(35)这种马来移民的定居地,很明显是以家庭血缘关系为基础,并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的和经济的单位。有些巴朗加为了互相保护、共同御敌,以及通婚,便组成联盟的团体,菲律宾史学界通称为邦联。最早的巴朗加邦联,据记载是班乃岛(Panay)上的马迪阿斯邦联, 是十三世纪中叶来自婆罗洲(即加里曼丹)的大督们来拓殖该岛时组成的,它包括了哈姆提克(Hamtik,现称Antique)、阿克郎(Aklan)和怡朗三地的居民点,由大督苏马贵耳统治。 巴朗加的规模,在西班牙人入侵前,约有居民30家至100家,最大的,如宿务等地,则达二千多家,这应系邦联组织。 巴朗加内部的阶级分化,有关著作看法不尽一致。有的认为是由大督及其家属、贵族、地产持有者、分成制佃户,以及最低层的以劳动抵债者或战俘等五个阶级所组成。(37)也有的认为是:1、大督阶级或者首领集团;2、摩诃利卡(maharlika)或自由民;3、提马瓜(timaqua)或普通阶级;4、阿利平(alipin )或从属阶级等所组成。(38)还有的更明确提出,西班牙统治时代以前的菲律宾社会分为三个阶级:1、贵族,即摩诃利卡,他们包括大督及其家属、亲戚和别的富有家庭、 他们是最高社会阶级;2、自由人,即提马瓜,包括生来自由和解放了的奴隶, 是中等阶级,包括有战士、农民、猎户、艺术家、手工艺人;3、奴隶、即阿利平, 是最低的社会阶级,他们出生于奴隶家庭,或者战俘、负债和犯了重罪而成为奴隶者。(39) 无论如何,这种以家庭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巴朗加,其内部已经有富人与穷人、自由人与奴隶的差别。但是,血缘关系仍然占相当重要的支配地位。因为上层阶级就是原来氏族中占统治地位的大督及其家属和亲戚,而最低阶级则为战俘、负债者和犯了重罪的人而构成的“阿利平”、以及“阿利平”的后裔。由于作为早期菲律宾社会的政治单位的巴朗加,仍然处于一个家长(即大督)的最高管理之下,所以,这种巴朗加是一种带有浓厚的家长制公社色彩的部落组织,巴朗加邦联则属于部落联盟的性质。因此,当时菲律宾的大部分地区,甚至在棉兰老岛和苏禄群岛,虽然已出现更高的阶段--有苏丹领地的社会组织形式,但是,“苏丹、酋长和贵族,除了直接拥有若干土地外,主要以村社土地管理者的面目出现”,其基础仍然是巴朗加。正如马克思所说:“这种简单的生产组织,为这个秘谜的解决提供了一把钥匙:亚洲各个国家不断瓦解,不断重建,王朝也不断变更,但与此显著相反,亚洲的社会却是看不出什么变化。社会基本经济要素的结构,在政治风云的浪潮中,总是原样不动。”(41)正因为内部村社的特点,加上对外贸易不发达,二者结合起来,便更使菲律宾古代社会落后于东南亚其它国家。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