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维护古代印度种姓制度的《摩奴法典》简介(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张观发 参加讨论

在婚姻、家庭和继承方面,种姓制度的印记也是一目了然的。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产生后,随着社会劳动分化的进一步发展,逐渐地形成为一种具有世袭职业并实行内婚制的集团。在这过程中,《摩奴法典》显然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例如,法典规定,人们的婚姻应限制在同一种姓内部。在上层阶级可以实行一夫多妻制,并通过“顺婚”的方法在低级种姓中娶妻。下层阶级则实行一夫一妻制,严禁低级种姓的男子用“递婚”的方法娶高级种姓的女子为妻。还按照不同的种姓,规定了不同的结婚仪式。凡符合规定的,婚后所生子女仍属于原来的种姓,甚至低种姓可以逐步上升到高种姓。如首陀罗妇女和婆罗门男子所生的女儿,又与婆罗门男子结婚,依此类推下去,至第七代首陀罗可以上升为婆罗门。相反,所生子女会被排除在原种姓之外,或降为低种姓。他们认为种姓的非法杂婚以及违反规定的结婚仪式,是种姓不纯的根源。法典将非法杂婚所生下的子女及其后裔分列为六种人,即苏多、吠提河、旃陀罗、摩揭闼、刹多梨和阿瑜迦跋,称他们是最下等的人,尤其是旃陀罗被认为是人类社会中最低贱的人。他们要奉命去执行死刑,穿死人的衣服,带铁的装饰品,“名为恶人,与人别居:若入城市,则击木以自异;人则识而避之,不相唐突。”②这六种人如互相依顺递顺序联姻,则会产生十五种更为低贱卑劣的种姓(七章31)。
    在古代印度,妇女处于从属的被监护的地位。不同种姓的妇女所生诸子的地位,也因其母种姓的高贵低贱而有所不同。如婆罗门丈夫去世后,“耕田奴、种牛、车乘、珠宝首饰和上房,应先从遗产中扣除,连同较大部分的遗产,给予婆罗门妇女的儿子”,(九章150)其余财产,婆罗门妇女的儿子还可得三份, 刹帝利妇女之子得两份,其母为吠舍种姓的得一份半,是首陀罗的仅得一份,法典还规定:“婆罗门、刹帝利或吠舍由首陀罗妇女所生的儿子、除有德者或其母亲系合法结婚者外,不得继承遗产;但父亲给与他的东西可作为他的财产。”(九章155)此外, 对嫡长子继承权也有明确规定。
    以上只是围绕着维护奴隶制种姓制度这一主题,略讲了《摩奴法典》的主要内容。远不能概其全貌。作为古代印度社会和文化的重要历史文献之一。《摩奴法典》的意义和影响决不仅限于此。这部法典虽然未经奴隶制国家机关编定、正式颁布,然而在具有宗教传统的印度,它的作用却远远超过一般的历史作品。《摩奴法典》(其他法经、法论也是如此)中某些内容实际上表述的是婆罗门祭司阶层的愿望和要求,并非每一颂内容都是现实的,然而它却是当时社会立法的基础。正如英国学者查尔斯·埃利奥特所说:“印度的特点是祭士种姓(婆罗门)在数量上、社会上和智力上的力量。……印度的祭士家族获得了其它各地所无的地位,而且影响了印度的全部社会和政治历史”。③《摩奴法典》与公元四、五世纪编定的《那罗陀法典》以及其后的《布里哈斯拨提法典》,直到印度封建社会前期(公元1000年前),一直被统治者奉为圣典之一。1751-1947年印度沦为英国的殖民地。英国帝国主义为了自身的利益,又将《摩奴法典》作为“私法”方面的法律规范长期继续援用。其中的种姓律,仍以习惯法的形式,在印度广流为传,影响深远。
    《摩奴法典》从九世纪开始,也引起了研究古代印度社会的各方面的专家和学者的注意。法典有不少抄本,随着岁月的流逝,相互传抄,有些地方难免以讹传讹,加上法典行文简洁,引喻又多,既难索解,亦乏情趣。最近,北京师大历史系马香雪老师转译了迭朗善的法译本,已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本文引用的即是马香雪同志的译文,并参照了俄译本《3ako H MaHy》1960MockBa)迭朗善的译文比较明畅易谈,注释也通俗生动,在当时颇受好评。不过这个译本的梵文原本已经比较旧了。在运用《摩奴法典》时,吸收各家的长处与研究成果,将其中不同地方的论述加以比较研究,重视其他方面史料的佐证,无疑是很有必要的。
    注释:
    ①《摩奴法典》全书用诗体写成,颂是它所用格律的名称,每颂两行,每行16个音节,音节的长短有一定规则。
    ②《晋书·法显传》
    ③《印度教与佛教史纲》,第134页,商务印书馆,1982年中文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