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戴高乐将军让法国重新回到大国的位置 法国是北约的创始国之一,也是北约行动的主要贡献者。1966年3月,戴高乐将军宣布法国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时隔43年后,在2009年4月庆祝北约成立60周年的峰会上,法国总统萨科齐宣布法国重新加入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向来以强调外交独立著称的法国,选择在此时结束其在北约长达40多年的“例外”身份,使法国再次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备受瞩目的焦点。在北约成立60周年之际出现的这一重要国际事件,表明法国外交战略的调整将对法美关系和欧洲安全格局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 一、法国当年为何退出北约 1.战后初期法国与北约“亲密无间” 20世纪40年代末,欧洲刚刚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废墟里重新站立起来。为了防止德国东山再起,同时也为了共同抵抗苏联可能的“入侵”,1949年4月4日,在英美的倡议下,美国、英国、法国、比利时等12国外长在华盛顿签署了《北大西洋公约》,确立了“集体防御”原则,自此,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简称“北约”。 1952年,北约总部从英国伦敦迁往法国巴黎。美国是法国战胜纳粹的盟友,法国和欧洲重建得到了美国“马歇尔计划”的大量资金援助,法国人对美国心存感激。欧洲需要美国的鼎力支持,美国对苏联的冷战也需要欧洲伙伴,因此大西洋两岸在北约建设问题上“一拍即合”。这一时期,北约在法国设有多处军事基地,部署有核导弹,法国与北约的军事合作非常密切。 2.戴高乐与北约“分道扬镳” 1959年,民族意识强烈的政治领袖戴高乐出任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总统。戴高乐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坚定捍卫法国主权独立,力图恢复法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大国地位,摆脱美国统治。但由于北约的存在,法国的外交与国防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美国的控制。根据协定,由美国人担当的北约盟军最高司令可以统一指挥驻扎在欧洲地区的所有北约国家部队。在核武器问题上,美国更是严加控制。所有这些不能不让戴高乐重新思考法国与北约的关系。他致信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和英国首相麦克米伦,指出北约必须加以改革,建议扩大北约在世界上的行动范围,使之覆盖法国在世界各地拥有“特殊利益”的地区,他并建议在北约内部成立英、法、美三国平等参与的领导小组,讨论核威慑战略问题。对于法国的这些要求,美国自然无法同意,美军方甚至提出一份备忘录,对戴高乐的建议进行逐条批驳。至此,北约已经“不再符合法国的防卫要求”。 于是,戴高乐采取了一系列对抗性措施:法国地中海舰队撤出北约指挥序列;禁止在法国领土部署外国核武器;法国拒绝将防空系统纳入北约军事一体化;不同意将驻阿尔及利亚的法军转归北约指挥。在英美拒绝与法国签订核能合作协议之后,法国于1960年2月成功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成为世界上继美、苏、英之后的第四个核武器拥有国。所有这些都是法国脱离北约的前奏。1966年3月10日,戴高乐正式宣布法国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体系,要求所有北约基地撤离法国,北约总部则由巴黎迁往比利时的布鲁塞尔。戴高乐在东西方冷战时期作出的这一决定,结束了此前多年美法两国争夺北约与核武器控制权的局面。这意味着法国虽然继续留在北约框架内,但是脱离了其体现军事一体化的三个核心机构(军事、防务计划与核计划三个委员会),成为北约内一个“不完整的成员”。 3.法国退出北约给自身带来的损失 尽管退出了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但作为北约第四大出资国的法国,多年来还是积极参与了北约其他机构的各项行动。法国每年向北约提供的资金分别高达北约非军事预算总额的15.3%和军事预算总额的13.8%。然而法国却经常处于北约重大决策之外。长期以来,一只脚踩在北约内,一只脚还留在北约外,法国总觉得不是个滋味,因为这种在北约又不在北约的状态,首先损害的是法国自己。戴高乐的决定对法国造成的伤害比对北约更大。不少西方外交官和军事专家认为,法国在北约两个要害部门的长期缺席是一个重大的“时代错误”。虽然法国在自身防务上有了自己的独立性,但在北约内部丧失了不少主导权,不得不一直屈居“普通一员”的地位。法国也越来越意识到,在北约中若不能发挥主导性作用,在欧盟中的相应地位就要受损,与美国闹别扭也占不到便宜。相反,只有通过北约这根纽带与美国拉近关系,法国才能获得施展拳脚的更大国际空间。萨科奇强调说,“我们在北约没有任何的军事职位。当盟友为我们要参与的行动确定目标和军事手段时,我们却没有发言权”。法国不能再充当一个不参与剧本创作的导演!法国国防部长埃尔韦·莫兰说,法国希望成为一名彻头彻尾的北约成员,结束40多年来自愿游离于北约内部核心之外的状态。 从欧盟角度来看,“大欧洲”将使国家概念模糊,更何况国防。法国在防务方面另搞一套不合潮流。北约与欧盟关系紧密,法国是欧盟中的“巨人”,北约中的“矮子”,这两者之间的巨大反差自然会使法国的国际影响力下降,发挥大国作用的空间受到限制。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