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法国与北约的关系变迁史(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社会科学网 高华 参加讨论

二、法国重返北约的国际国内背景
    (一)冷战结束后的国际体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1.1966年戴高乐之所以退出北约一体化指挥机构,是因为在当时的冷战背景下,他不想让不归法国指挥的外国军队进驻法国。现在的形势不同了,华约已经解散,苏联的威胁不复存在。国家间爆发冲突并把法国卷进去的可能性很小。华约存在时,对北约军队的任何袭击都关系到多数成员的共同行动。整个北约内部密切协调,甚至连法国也通过一整套特殊协议参与策划过程。冷战结束,北约逐渐演变成“远征联盟”,“一体化”基本上已失去意义,因而各成员对北约军事行动所承担的责任只能在它们取得共识的基础上才能临时作出决定。
    2.当今世界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西方不再是世界唯一的中心。今天的北约经过转型也已经不再是1949年或者1966年的北约,它的活动范围更大,目标更加宽泛,反应性需求更大,已经从一个区域性的防御性军事政治同盟转变为对全球安全负有责任的政治军事联盟。恐怖主义已经成为全球性的世界新风险,全球威胁需要欧洲以及北约更加紧密的团结。法国所面临的恐怖主义威胁的危险程度并不低于其他威胁。通过重返北约改变法国在北约中的地位,就能加强法国的反恐行动。除此之外,中东一触即发的局势和伊斯兰恐怖主义的威胁、亚洲的崛起、一个自行其是的俄罗斯的出现以及新的能源及环境挑战等等,都需要法国和美国加强合作,在应对这些问题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此外,北约不断扩大意味着多数欧盟国家加入北约。所以,必须使法国与新联盟的关系正常化,而新联盟的两大支柱是欧洲与美国。欧洲面临的问题不再是向美国证实自己的地位或体现自己的价值,而是如何形成共同阵线来弘扬欧美共同的价值观;不是加剧对抗,而是承认正在形成的多极化。
    3.堪与北约角色深刻变化相提并论的是,法国在北约内部的地位同时上升了。1958年至1966年间,戴高乐领导的法国是北约军事指挥机构的成员。离开该机构,主要是为了维护法国在开始形成的核计划方面拥有的自主权,这是法国独立的保障。今天,法国拥有核威慑力量,而且与1966年所不同的是,法国能够加入军事指挥机构,却丝毫不必放弃其对核武器的全部主权。从军事层面看,自1999年科索沃战争以来,法国参与北约领导的军事行动的水平相当高,一直在多国军事行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每次法国派出的军队人数平均在2,000至3,000人之间,基本上不是处于第三就是处于第四的位置。在2009年部署海外的1.2万名法国军人中,大约30%参加过北约的行动。冷战结束后,北约面临的不是一场大规模假想战争,而是急剧增加的小规模激烈冲突。因此,较小规模军队可以发挥更大作用。法国军队擅长远程部署规模较小但高度专业的作战部队,与各种同盟中的不同国家的军队展开协作,尽量在混乱中加强秩序。这是法国在北约发挥日益增大的作用的关键。从外交斡旋能力看,2008年夏天的格鲁吉亚危机向世界展示了法国和欧洲的主事能力,法国总统萨科齐克服困难终使交战国重启对话,这归功于法国在有分歧的情况下团结伙伴共同行动的能力。现在,萨科齐总统把与北约合作和组建一支欧洲防御力量纳入其政府计划,以扩大影响力,增加有限资源。
    4.美国对待盟友的态度开始改变,欧洲防务不再受到非议。布什总统2008年4月在北约布达佩斯峰会上已经正式承认欧洲防务。过去美国为欧盟防务定下的基调是:欧盟防务只能是北约的补充,任何“自主防务”方案都不能在北约内部制造对手;欧洲只能在北约保护伞下增加军费,重整军力。美国对“欧洲防务特性”作出了“3D”评价--美欧脱钩(decoupling)、防卫资源重复(duplication)、歧视未加入欧盟的北约成员国(discrimination),并针锋相对地提出了三个限制条件,即:不得放松大西洋联盟;不得与北约结构重叠;不得歧视非欧盟成员国的北约国家。奥巴马当选总统之后,以“Listen(倾听)、Learn(学习)和Lead(领导)”为口号,在共同应对金融危机以及阿富汗局势等一系列重要问题上,与欧洲国家和土耳其在拓展“战略同盟关系”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奥巴马敦促欧洲强国加强其军事能力,承担起北约更多的责任。他说:“美国在改变,但单单美国改变是不够的”,“我们想要更强大的盟友,我们不想做欧洲的保护人。我们想做欧洲的伙伴”。奥巴马政府敦促欧洲强国加强其军事能力,承担起北约更多的责任,并且明确表示,强化与欧洲各国的友好关系并非为友好关系本身,而是想以此促使欧洲对积极参与阿富汗行动等要求做出回应。在此背景下,“法国抓住了美国伸出的手”,重返北约军事体系象征法国完成向美国和北约靠拢的最后一步。
    (二)法国重返北约为“争领导权”
    法国选准时机启动重返北约军事体系的进程,早在密特朗及希拉克担任总统时期就已经开始运行。1995年,根据《代顿协议》,法国参加了北约在前南斯拉夫地区的维和行动;1996年,法国重返北约军事委员会,在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30年后,第一次派国防部长出席了在布鲁塞尔举行的北约国防部长春季会议;1999年,法国参加了北约对南联盟的空袭行动,随后又参加了对科索沃的军事打击。在“前南”问题上,欧洲急于干预但苦于力量不足,最后不得不倚仗北约,这使得法国感到游离在北约核心决策圈外有颇多不利因素。当时的希拉克总统开始筹划重返北约,并且为此提出了两个条件:法国需要得到一些关键指挥岗位;欧洲防务建设需要取得进展。但此事因美国拒绝出让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北约南欧司令部而搁浅。2001年“9·11”事件后,法国依据“集体安全”机制,跟随北约出兵阿富汗,积极打击恐怖主义。然而在2003年,因为第二次伊拉克战争问题,法美两国再次交恶。
    2007年5月萨科齐当选总统后强调改善法美关系。原因在于,法美关系持续不睦,法外交空间受到挤压,难以在国际舞台上有所作为。萨科齐抓住法国担任欧盟轮值主席国的有利时机表达这一意愿,为的是在将来欧洲制定总体防务政策时增强法国的影响力。法国必须改变自己在北约的地位,这不仅是适应外部形势的需要,更是形势所迫,不得不为。法国在2008年发表的《国防与安全白皮书》中正式提出了回归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的设想。萨科齐认为,法国对北约的军事贡献与它在北约内部的影响力“不相称”,只有重返军事一体化机构,才能全面参与北约决策,增加法国在北约内部的影响力,加强盟友对法国的信任,推动近年来停滞不前的欧洲防务建设进一步发展。他强调,回归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符合法国和欧洲的利益,而且法国的军事独立性不会受到影响,因为法国仍将保持其核威慑力量的自主性,保留是否出兵参加北约军事行动的决定权。与此同时,法国在重返北约军事指挥机构时提出了应该得到满足的三大条件:首要条件是确保法国的独立性;二是承认欧洲防务是北约的支柱;三是承认法国对欧洲防务的影响和北约-欧洲一体化。2008年10月,美国原则上同意将诺福克和里斯本两个司令部指挥官的位子给法国,这样法国就可以在北约司令部和防御计划委员会中安插多名自己的将军。
    法国急于全面回归,除了有意加强法美军事合作,借助于美国的军事体系优势,做强法国军事力量外,还希望凭借自身强大的军事实力增加对欧洲地区的话语权,而这正是它重返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的最大动机。正如法国外长库什内所说:“提高法国在欧洲的影响力,这是法国的选择。安全、独立、欧洲,这是我们行动的主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