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中国,城市工商业者,不论是直接生产者,还是所有者,都是一些有着不同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地位的阶级、阶层或集团,他们不但没有形成一个有共同经济基础的市民阶层,而且各自的利益也往往是互相对立的,其中掌握着大部分工商业的是地主阶级及其国家,他们手中掌握着封建政权。在这种情况下,不仅不会出现自治城市,就连争取城市自治权的斗争都是不可能发生的。中国的地主阶级具有能够自身解决前述西欧封建主所面临的那些经济矛盾的特殊机能。它不仅占去了工商业的大部分市场,并极力摧残非本阶级的竞争对手,这样,独立工商业者的经济就很难得到发展。而掌握大部分工商业的地主阶级的经济力量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水涨船高。这一切,注定了它和独立工商业者之间的经济力量的对比不会发生逆转。独立工商业者在经济上超不过封建主,他们争取自治权的愿望决不可能实现。 总而言之,如同马克思所说,在古代世界,“生产者对生产条件的所有权,同时是政治关系即市民的独立地位的基础。”(23)生产奴隶的消失是西欧自治城市产生的主要原因。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6卷三分册479页;21卷449页。 ②亚·德·柳勃林斯卡娅:《法国史纲》,41页,北京编译社1978年版。 ③皮朗:《中世纪欧洲经济社会史》,56页。 ④马克期·维贝尔:《世界经济通史》,57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版;汤普逊:《中世纪经济社会史》,上卷261页。 ⑤汤普逊,前揭书,下卷381页。 ⑥汤普逊,前揭书,上卷325、327、368、401页。 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4卷539页。 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85页。 ⑨波梁斯基:《外国经济史》357页;《封建社会历史译文集》,124页。 ⑩波梁斯基,前揭书,311页;汤普逊,前揭书,下卷,428页;皮朗,前揭书,49、51、83、84、89页。 (11)汤普逊,前揭书,上卷407页。 (12)克拉藩:《简明不列颠经济史》,137页。 (13)(14)波梁斯基,前揭书,308页。 (15)波梁斯基,前揭书,554页。 (16)皮朗,前揭书,第74、142、151、152页;庞兹:《中世纪欧洲经济史》,第283页。 (17)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88页,三联书店1959年版。 (18)分见《江西通志》卷一三二《宦绩录、饶州府》;《宣德实录》卷七○、《景德镇陶录》卷八引黄墨舫《杂志》。 (19)《广东新语》卷九;另参见《通判条格》卷一八。 (20)《楚宗纪》注贸易。 (21)《明史》卷三百,外戚·因能传;卷一八一,李东阳传;卷二二六,吕坤传,另见《明会典》卷三四。 (22)《政治经济学批判》,158页,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 (2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5卷675项。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