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西欧封建城市初论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历史研究》 马克垚 参加讨论

如何估价西欧封建城市的性质和地位,涉及对西欧封建社会的根本认识,也涉及近几年在我国兴起的史学比较研究。本文拟就这一问题提出几点不成熟的看法,就教于对社会经济史感兴趣的同志,欢迎批评指正。
    一、城市的定义
    城市是作为乡村的对立物出现于历史上的,它产生于由野蛮向文明过渡之时。城市产生的前提,是生产的发展,社会关系的复杂化,特别是社会分工的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指出:“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的一次分工,就是城市和乡村的分离。城乡之间的对立是随着野蛮向文明的过渡、部落制度向国家的过渡、地方局限性向民族的过渡而开始的,它贯穿着全部文明的历史并一直延续到现在。”①
    城市是历史的产物,它的形态也随历史的发展而有所不同。当文明初现曙光时,许多地方的城市只是收取贡赋的王公的设防堡垒,主要具有军事意义。古典时期的许多城市则是耕种土地的城邦公民集中的地方,带有很大的农业性质,其中有些后来发展成工商业中心。日本古代的城市奈良,无疑是一个政治中心,当失去政治作用后,该城市也随即衰败。沙漠中游牧的古代阿拉伯人,也有着两个相对的不同的城市,即商业中心麦加和农业中心雅斯里布(麦地那)。所以,就前资本主义社会而言,城市的类型也是多种多样的,要把它统一成为一种类型、一种模式、便会遇上许多的困难。
    但不可否认的是,前资本主义社会中,到处都有着城市存在,有着城乡差别、城乡对立。因此便提出了能否给前工业社会的城市以一个统一的定义问题,这对我们进行经济结构分析会有很大好处。
    我们是历史唯物主义者,当然不能把是否有城墙环绕作为城市的标志,何况有些城市并没有城墙;我们也不能从特定的法律地位确定城市。这些讨论都没有抓住要领。历史唯物主义要求我们从经济上、物质上给城市下定义,一般认为城市就是工商业中心,与以农业为中心的乡村相对立。但这样一个看起来正确的定义,却和我们前面指出的各种类型的城市概念相矛盾。这是因为社会情况本身是极其复杂的。即以西欧封建社会而论,固然很多城市具有工商业中心的性质,但也有许多城市原来并非工商业中心,而首先是军事中心、政治中心,或宗教中心,它的工商业是后来发展起来的,或不具重要意义。西欧封建城市进一步发展后,还可以区分出工业城市和商业城市,如威尼斯、热那亚等,主要从事国际贸易,是商业城市;而有些中、小城市则主要是手工业中心,如德国的戈斯拉尔和英国的格洛斯特,都是冶铁业中心,其居民主要成份是铁匠。
    《剑桥欧洲经济史》第3卷, 曾把欧洲中世纪的城市分为以下几类:(一)进行长距离贸易的城市,以商业为主、商人是核心居民,但也有为地方市场及出口生产的手工业;(二)兼为消费中心和生产中心的城市,这里的居民主要是小手工业者,为地方市场生产,与附近乡村居民交换,乡村供给他们食品及原料,他们供给乡村以手工业品;(三)主要属消费性的城市,即政治、军事、宗教中心,以及作为文化中心的大学城;(四)城市居民主要仍从事农业,但领主或则因为要变该地为设防据点,或则要予它以自由,所以也给它以城市的法律地位。但作者也认为这最后一种从经济上看不算城市②。提出这样一种分类,说明中世纪欧洲的城市存在着多种类型。我们一定要从经济出发认识城市的特征,否则便会走向迷误,但也要承认社会生活日益复杂化,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会产生不同的城市,否则便会流于简单化。不能否认,作为政治中心、宗教中心的城市,仍然有工商业存在,有些还有十分繁盛的工商业。但区分出西欧封建社会中不同类型的城市,仍是没有疑义的。
    综上所述,要给前资本主义社会的城市以一个统一定义,单纯强调工商业中心这点似乎有些欠妥。我以为还是要按马克思提出的,从经济上的城乡对立、城乡差别角度考虑,但考虑的方面应予放宽。城市总是比乡村有更多的人口,更集中的生产力,更高的消费需求,更高的文化水平等。马克思说:“城市本身表明了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乐和需求的集中,而在乡村里所看到的却是完全相反的情况:孤立和分散。”③六十年代末在苏联史学界关于中世纪城市兴起问题的讨论中,修究莫夫从马克思的上述思想出发,提出给城市下一个最一般的定义,即“城市就是经济和文化的重要中心”④。我认为这个定义有相当的参考价值,这样把城市的概念稍稍放宽之后,会有助于我们理解中世纪城市的兴起、地位等问题。
    二、城市的兴起
    讨论西欧中世纪城市的兴起问题,其前提应该是那里原来并没有城市。在已有城市存在的地方,用不着说城市还需要兴起。因此西欧中世纪城市的兴起问题直接涉及罗马城市的兴亡存废问题。罗马时代的意大利、西班牙、高卢、不列颠,都存在过繁荣程度不等的城市。罗马帝国晚期,由于市元老阶层的解体,城市不断衰落。但日耳曼人来到后这些城市的情况如何呢?答案却迥然不同。十八、十九世纪的日耳曼派史学家都以为日耳曼人摧毁了罗马文明,城市荡然无存,九世纪后始重新兴起。而罗马派史家如顾朗日、道普什等则主张罗马城市一直保存下来。双方长期争论,不得解决。苏联史学家在封建制的产生问题上大都属日耳曼派,强调日耳曼人的作用。他们主张罗马城市没有遗留。1966年在封建制产生问题的讨论会上,当柳勃林斯卡娅提出作为工商业中心的城市在南高卢并未完全消失,中世纪早期仍还存在时,遭到了不少人的反对,即为例证⑤
    罗马城市在中古早期有无遗留的争论,就涉及城市的定义问题。一般都认为罗马时的城市在中世纪早期其工商业已然衰落,仅成为主教驻地或军事堡垒,失去经济意义。如皮朗就认为,如以城市为工商业中心,则加洛林时可谓无城市;如以城市为行政中心、军事堡垒,则加洛林时的城市可谓和以前一样多⑥。皮朗从他的加洛林贸易衰落说(详见后)出发,可能把问题提的过于绝对化了。事实上,无论是主教城市还是工商业城市,在中世纪早期的西欧都是存在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