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东南亚民族的来源和分布(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昆明师范学报(哲社版 王民同 参加讨论

塞诺人的基本特征是:属于尼格利陀种的塞芒人和原始马来人的中间型,一般比尼格利陀人的身材高,约为153—158厘米,肤色也比较淡,发直有波状,眼睛为褐色有蒙古褶,具有清瘦的体态特点(20)。有人认为,塞诺人是由尼格利陀人和原始马来人混血而产生的(21);也有人认为,是塞芒人和萨凯人的混血种(22);另有学者认为,塞诺族属于斯里兰卡的“维达人种”,他和塞芒人在人类学上同属于“尼格罗——澳大利亚种族的各个类型(23)”。
    塞诺族虽然和尼格利陀系各族一样居住在热带原始森林中,但他们会烧林开垦土地,种植稻谷、杂粮,栽培卡撒瓦(又称蕃薯树)、香焦、烟草等作物;还饲养家禽和家畜。他们还会建造干栏式的长房子,居住着有血缘关系的双边核心家庭集团。
    塞诺族现有人口约三万人,而与他同一个族系的泰米埃尔族,又称塞米伊·泰米埃尔族,现今只有几千人居住在马来西亚的霹雳和吉打州的密林深处,过着移动式的、粗放的农业和狩猎生活。塞诺族和泰米埃尔族,在语言方面和孟·高棉语有密切联系。
    除上述两个原始民族——尼格利陀人和塞诺人以外,原始马来人也可算作东南亚的土著民族。所谓“原始马来人”,是指蒙古人种第一批迁徙过来的民族而言。现在血统比较纯的原始马来人的子孙,有生活在马来半岛的贾昆族分散集团,在苏门达腊北部山区的巴塔克族、加约族、阿拉斯族,以及在婆罗洲(加里曼丹)的伊班族和在菲律宾吕宋岛上的伊富高族等幸存者。
    属于原始马来人后裔的民族的基本特征是:直发,脸长,鼻平,肤色介于尼格利陀人和塞诺人之间,身体形态非常强壮结实,操马来语言(24)。
    今天居住在马来半岛东部和南部的贾昆族,约有二万人分散地生活在热带密林里,在开垦出来的小块土地上从事种植稻谷和玉蜀黍等轮耕制农业,还在原始森林里使用涂了毒药的吹箭筒狩猎,在河中捕鱼。他们居住干栏式的房屋,政治组织很薄弱。
    此外,属于贾昆族系统的还有曼特拉人、奥朗劳特人和奥朗乌卢人的部落集团,他们居住在马来半岛南部的低地和原始森林中,从事刀耕火种的农业生活。(25)
    在婆罗洲(加里曼丹)的原始马来人的后裔伊班族,即海达雅克族,是一个较大的民族,现在约有二十五万人居住在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的卡普阿斯河上游和现属马来西亚沙捞越地区的拉詪河中下游直到西南部沿海地带。据认为,他们是原始马来人第一批向海岛地区迁徙,经苏门答腊来到婆罗洲,过去曾有砍头(狩首)族的恶名。伊班族在丘陵地带建造长房子,供十至二十家共同居住,从事农耕和狩猎;他们沿海岸还善于驾舟航海(26)。
    在婆罗洲属于原始马来人系统的民族,还有居住在沙巴内陆部分的杜松族和穆鲁特族,沙捞越拉詪河上游的克莱曼丹族。这些部族集团与外族混血较少,主要从事在旱田里栽种陆稻、杂谷、芋类等农作物为主。
    生活在菲律宾吕宋岛上的伊富高族,现在约有八万人沿吕宋岛北部的马德里山脉和科迪勒山脉的斜坡上,建筑干栏式房屋居住,分散为八户至十户的小单位。这个原始马来人的子孙,具有适应山地生活的特殊才能,他们依靠集体的力量创造了层层叠叠的梯田种植水稻,远远望去非常壮观(27)。
    总的来说,今天居住在东南亚地区热带山地丛林中的原始民族——尼格尼利陀人,塞诺族和原始马来人,是这里的土著民族。其中以尼格利陀人的血统比较纯,仍保持着原始面貌,是东南亚最古老的原始民族。后两个民族集团,虽然和他们周边的民族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混血,但也基本上保留着原始形态。
    上面粗略地阐述了东南亚地区最古老的三个土著民族集团及其分布的大致情况。可是现在东南亚地区拥有那么众多的民族,又是来自何方?据研究认为,他们是在过去几千年漫长的年月里,随着一次又一次由北向南的民族移动迁徙过来的。
    三大语系的民族来到东南亚
    处于氏族、部落发展阶段的原始民族,居无定所,经常游荡、迁徙;而天灾和战争,更加推动了他们向远方的迁徙和移动。热带、亚热带地区,气候湿热、雨量充沛,河道纵横、森林茂盛、鸟兽成群、野果丰富,是以采集和鱼猎为生的原始民族理想的处所。东南亚地区,正是完全具备这种种优越自然条件的好地方。东南亚又处于东西方的“十字路口”,在亚洲的“狭缝”之中,是由大陆走向海洋的通道。因此,自新石器时代以来在几千年的时间里,有许多民族由北向南迁徙,经过漫长的旅程来到这里,从而使东南亚地区不断受到民族移动波的拍打。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东南亚地区又是一个民族迁徙的“死胡同”,来到这里就到了尽头。带着各自不同系统的文化不断南下到达东南亚的民族,经过激烈地竞争,最后在半岛和海岛地区的平原、三角洲地带,在森林和山区定居下来,并和当地的土著民族发生混血和融合。据考古学、人类学、民族学、语言学和历史学的研究,自新石器时代以来,向东南亚有三次大的民族移动,大体有属于蒙古利亚种(即黄种)的三大语系的民族来到东南亚,最后形成今天东南亚的民族体系。
    通过第一次民族移动来到东南亚地区的民族,主要是属于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的民族(也称澳斯特洛尼西亚语系,即南岛语系的民族)。据英国考古学者贝尔伍德认为,中国南部也许是澳斯特洛尼西亚语系的古老家乡(29)。据我国人类学家林惠祥研究,他们可能与中国东南地区的“百越”有关。属于这一语系的民族,于新石器时代向南迁徙:一路是西线,由印度支那到达苏门答腊,分布在马来群岛的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的广大地区;另一路是东线,由闽粤沿海经台湾到达菲律宾群岛(28)。一般认为,他们向南迁徙的时间,大约是在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1500年期间。按照他们来到的时间的先后,以及体质和文化程度上的差异,通带把最早到来而又比较落后的称为“原始马来”(又叫“第一马来”或“古马来”);后来的被称为第二马来(又叫“开化马来”或“新马来”),他们吸收了大多数原始马来人,并与东南亚当地的尼格利陀等土著民族相融合,而演变成为现在的马来人。他们的特征是:身材较矮,皮肤为淡褐色或暗褐色,头发光滑而黑,鼻平唇厚。
    现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的大多数民族,均为马来人血统;所操语言,皆属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属于这一语系的民族,于耶苏纪元后的几个世纪,在爪哇和苏门答腊岛上建立了最初的王国。特别值得提及的是,公元七世纪在苏门答腊东海岸以巴邻旁为首都的室利佛逝王国兴起,并统治了中爪哇和马来半岛,发展成为海上大帝国。公元八世纪中叶,在中爪哇的夏连特拉(义为山帝)王朝兴起,大乘佛教盛行,建造了著名的婆罗浮屠佛塔。公元十三世纪,以爪哇东部为中心而兴起的满者伯夷王国(1222—1451年),是一个存在了两百多年,在东南亚很有影响的海岛帝国。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