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民族的来源和分布(4)
上古时期,属于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的民族,在由北向南迁徙的过程中,在越南和老挝的土地上留下了他们的子孙,如现在越南的嘉莱族、埃德族、拉格莱族、扎赫雷族等;在老挝的老通族等,属于印度尼西亚语系的民族,就是他们遗留下来的。 向东南亚第二次民族移动,是孟·高棉语(属于澳斯特洛亚细亚语系即南亚语系)的民族南下,迫使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的民族向海岛地区迁徙,他们大多数在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群岛定居下来。我国史学者认为,商朝时期在我国西南部的濮人,就是近代孟·高棉语各族的祖先(29)。 濮人由中国西南分为两支向南迁徙:一支来到湄公河中游的蒙河流域是为孟(或蒙)族,从公元初至十六世纪中叶,在中南半岛南部建立了孟族诸国,其中著名的是堕罗钵底王国,直通王国和白古王国。另一支来到现在柬埔寨的土地上,是为高棉(吉蔑)族,于公元一世纪至七世纪建立了扶南王国。后来创建了吴哥帝国,创造了灿烂的吴哥文化。 孟族和高棉族同源,所以通常把两者合为一类叫孟·高棉族。今天,在孟·高棉人向南迁徙出发的地方——云南,留下了他们的后裔,即属于孟·高棉语佤崩龙语支的佤族、崩龙族和布朗族。 第三次民族移动来到东南亚的,是属于汉藏语系的民族,主要在中南半岛地区定居下来。他们分布的情况大致是这样:在中南半岛的中部,主要有属于壮泰语族的泰族,(或暹族)、佬族(或寮)和掸族。在中南半岛的西部,主要是属于藏缅语族的民族,如缅族、钦族、克钦族、克伦族、拉祜族,等等。在中南半岛的东部,主要是属于越语族的越族、芒族等。 属于壮泰语族的民族,源出于中国南方的“百越”系统,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演变成为壮族、傣族、泰族、佬族、掸族等各支系。掸族曾于公元初在缅甸北部建立了掸国,向汉朝遣使通好。佬族在公元十四世纪中叶,于现在的老挝建立了统一和独立的南掌王国。 泰族,大约在新石器时代便已进入今天的泰国北部。据认为,泰族在公元五至八世纪期间,把属于孟·高棉语系的民族排挤到山区之后,便定居在湄南河流域。从公元十一世纪至十三世纪,泰族已于泰国的南部、上缅甸和阿萨姆建立了几个小王国(30)。直到1238年,泰族在吴哥帝国的北部建立了泰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素可泰王国。 越南的主体民族越族,原为“百越”的一支,属雒(骆或貉)越。于新石器时代便定居在北越红河三角洲地区,在公元前二、三世纪时,雒越人在红河中下游种植雒田(水稻田),称为雒民。后来雒越人逐渐演变成为今天的越族,并于公元969年建立了独立的国家“大瞿越国”。 属藏缅语族的缅族,一般认为源出于我国古代的氐羌族系统。大约在四千年以前的殷周之际,氐羌族便开始从中国西北向西南移动,到汉代已分布于我国从西北部的青海、甘肃、陕西,直到西南地区的四川西部和云南北部的广大地区(31),他们是今藏缅语各族的先民。后来,属于藏缅语族的缅族、钦族、克钦族、克伦族等,陆续进入缅甸境内。 缅族,大约在公元九世纪控制了伊洛瓦底江中游地区,并于公元十一世纪中叶建立了缅甸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蒲甘王朝(1044~1287年)。 现在,我国云南省境内仍有藏缅语族的民族——景颇(即缅甸的克伦族)、怒、拉祜、独龙等民族,他们和缅族都是同源。 结语 研究东南亚民族的来源和分布,我们从这个地区的民族发展史中,看到了人类在东南亚的发展过程。 东南亚地区从远古时期便有人类生存,爪哇猿人是这个地区最早的人类,在东南亚的热带自然条件下,经过长期的进化而演变成为澳大利亚——尼格罗人种。在东南亚属于这一人种的后裔现今仍然保持着原始形态的,就是尼格利陀系各族。在古代漫长的岁月里,澳大利亚——尼格罗种人与由北向南迁徙过来的蒙古利亚人种的民族——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各族;孟·高棉语各族和汉藏语系各族发生混血和融合,演变成为现在东南亚各国诸民族。我国人类学家在研究人种特征的时候,曾提出这样一种现象:“东南亚属于黄种人的民族,却具有一系列接近于黑种人的特征,如宽鼻和突出的厚唇等(32)”。这种现象的产生,正是由于迁徙到东南亚的蒙古利亚种(黄种)民族与当地的原始民族澳大利亚——尼格罗种人进行混血、融合,而演变成为现在东南亚属于黄种人的民族的结果。 构成现在东南亚各国的主体民族,如马来族,高棉族,越族,佬族,泰族,缅族等各民族,在进入他们现在所居住的国土以后,经过长期的竞争和冲突,把其它民族逐渐排挤到高原和山地,建立了多民族的国家。这样便在东南亚各国形成了社会发展极不平衡的情况:居住在平原地区的民族,具有较高的文化;经济比较发达,生活安定。而山地民族则文化落后,从事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生活艰苦贫困;甚至有的民族仍然住在深山老林里,过着与世隔绝的采集和狩猎的原始生活。上述情况,也使东南亚各国长期保持了民族、语言、文化和宗教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关于东南亚民族的源流,现在尚无定论,众说纷纭。本文仅就现有资料和研究成果,把东南亚民族的来源和分布作一综述。其中不少问题,都在探讨之中,有待进一步研究。 (一九八三年八月初稿,十二月修改稿)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