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从《穆天子传》和希罗多德《历史》看春秋战国时期的中西交通(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西北史地》 莫任南 参加讨论

(二)
    《穆天子传》记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商队之西去;希罗多德《历史》则有同期西方商人东来的记载。
    当公元前七至六世纪时,普洛孔湟斯索斯地方的阿利司铁阿斯(Aristeas),著有《阿里玛斯披阿》(Arimaspea),提到一条越过中亚东去的商道。其作巳佚,片断赖公元前五世纪的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历史》而留传于世。
    据希罗多德转述。这条东去的商路是从顿河口的某市场出发,渡河来到“属于撒乌罗玛泰伊人(Sauromatae)的地区。他们的地区开始在梦奥提斯湖(Maeotis,今阿速夫海)的凹入的那个地方,向北扩展有十五天的路程”。“在他们的上方的第二个地区住着布迪诺伊人(Budini)。他们居住的地方到处长着各种茂密的树木”(《历史》1V.21)。“在布迪诺伊人以北, 在七天的行程中间是一片无人居住的地区。过去这一片荒漠地区带稍稍再向东转,住着杜撒该塔伊人(ThyssageTae),这是一个人数众多而单独存在的民族,他们是以狩猎为生的。紧接着这些人并在同一地区还住着一个叫玉尔卡依(Iurcae)的民族。这些人也是以狩猎为生的……越过他们居住的地方再稍稍向东,则又是斯基泰人居住的地方了。他们是谋叛了王族斯基泰人之后,才来到这里的”(《历史》1V.22。)。从此处开始,土地粗糙,多岩石,走过“很长的这一段粗糙地带,则有人居住在高山的山脚之下,这些人不分男女据说都是生下来便都是秃头的。他们是一个长着狮子鼻和巨大下颚的民族”(《历史》1V.23.),“在秃头者(即Argippaei)以东的地方,则我们确实知道是住着伊赛多涅斯人(Issedones)”(《历史》1V.25.)。 当时从顿河口东去的商路就终止在这里,中间共经过七个地区:即撒乌罗玛泰伊人地区、布迪诺伊人地区、沙漠地区、杜撒该塔伊人地区、玉尔卡依人地区、分离出来的斯基泰人地区和秃头者地区。
    关于这条商路,希罗多德是深信不疑的。他指出“阿利司铁阿斯一直来到了伊赛多涅斯人的土地”(《历史》1V.13.)。又说:“直到这些秃头者所居住的地方,这一带土地以及居住在他们这边的民族,我们是知道得很清楚的。因为在斯基泰人当中,有一些人曾到他们那里去过”(《历史》1V.24.)。商路的存在不成问题,引起后来学者们争论的是:秃头者住在什么地方?伊赛多涅斯人又在何处?
    威斯特布里(Westbury)和威尔斯(Wells)以为希罗多德所说秃头者住在“高不可越的山脉”(《历史》1V.25)脚下,所指为乌拉尔山脉,是则秃头者应在乌拉尔山西侧。米斯(E.H.Minns)和胡特生(G.H.Hudson)等反对此说, 以为乌拉尔山脉既不是太高,也非难于越过。这两个形容词对阿尔泰山脉倒是合适的。按乌拉尔山脉中部、南部最高的亚曼山才1638公尺,有许多低平容易通过的山谷,对任何一个想越过的人都不是严重的障碍;何况山脉南端高度尚未达到终年积雪界线。相反,阿尔泰山脉却高达4506公尺(别卢哈山),终年积雪,有无数的冰河,确有较难穿越的障碍。秃头者应在阿尔泰山脚下(15),这论证甚为有力。另外,我还想补充两条。第一、希罗多德说秃头者“是一个长着狮子鼻和巨大下颚的民族”,显然具有蒙古人种特征。当公元前七至六世纪时,乌拉尔山脉之西侧是白色的阿利安人种活动地区,黄色的蒙古人种还没有扩展到那里。这说明秃头者不会住在乌拉尔山脉脚下。而阿尔泰山地区,此时已有了黄色人种成分,这是考古学者根据阿尔泰地区考古发掘得出的论断(16)。秃头者居地应在阿尔泰山脚下。第二、希罗多德记从撒乌罗玛泰伊人到布迪诺伊人那里,要走“十五天的路程”。从布迪诺伊人到杜撒该塔伊人那里要走过有“七天的行程”的沙漠地段,再向东走一段才达到。从分离出来的斯基泰人到秃头者那里,希罗多德不记行程,但说要“过去很长的这一段粗糙地带”。用“很长”一词来说明这段路线,定在十五天行程以上。因为希罗多德讲第一段“十五天的路程”时尚未加“很长的”形容词。从撒乌罗玛泰伊人到秃头者那里,先是向北走,然后转向东方,一直向东走去,其全程固难以算出,但就希罗多德提到的几段行程推断,总路程必定很长,可能要走四、五个月以上。从顿河口到乌拉尔山麓,距离不太长,在一千公里左右,走起来只须一个多月。因此,置秃头者于乌拉尔山麓,是不如将其放在阿尔泰山脚下,那样会更合理些。
    关于伊赛多涅斯人,皮维尼斯特(Benveniste)以为住在乌拉尔地区(17)。胡特生有不同意见,认伊赛多涅斯人住在天山东端,是中国史书上说的乌孙人(18)。汉布里亦持此说(19)。我认为胡特生、汉布里的说法是正确的。希罗多德说:“玛撒该塔伊人据说是一个勇武善战的强大民族。他们住在东边日出的方面,住在阿拉克赛斯河对岸和伊赛多涅斯人相对的地方”(《历史》I.201.)。“东边日出”的地方指卡斯披亚海即里海以东那“一片‘望无际的平原”(《历史》I.204.) 。阿拉克赛斯河指锡尔河。玛撒该塔伊人既住在里海以东锡尔河以北的广大平原上,那与之相对的伊赛多涅斯人当在天山、罗布泊一带。说伊赛多涅斯人住在乌拉尔地区的,似是从秃头者住在乌拉尔山脉西侧这个错误前提推出来的,显然不对。在希腊学者中讲到伊赛多涅斯人的还有托勒密。他提到罗布泊之东有一支伊赛多涅斯人(20)。查汉文献,乌孙为一游牧民族,于公元前二世纪前期西迁至伊犁河流域。西迁前,它“本与大月氏俱在祁连、敦煌间”(《汉书·张骞传》)。这条记载所说的乌孙人故地,和希罗多德、托勒密提到的伊赛多涅斯人的地理位置大致相符。又,伊赛多涅斯这名词的词干伊赛(Isse)和乌孙(üsun)读音也有些近似,可见伊赛多涅斯人即是乌孙人。或说托勒密这一记载是根据马其顿商人梅斯(maes)的代理人,过塔里木盆地去中原贩运丝缯的旅行报告而来;而马其顿的这位商业代理人后希罗多德约六个世纪。其时乌孙人早已迁到伊犁河流域,罗布伯之东焉得还有乌孙人?马其顿代理商人又如何能知有一支乌孙人?这一点或可以这样解释:乌孙迁至伊犁河流域后,逐渐强大,成为有“户十二万,口六十三万,胜兵十八万八千八百人”(《汉书·西域传》的大国,势力伸展至塔里木河南北。公元前一世纪宣帝时,乌孙肥王翁归靡的次子“万年为莎车王”,“长女弟史为龟兹王绛宾妻”(《汉书·西域传》)。马其顿商业代理人过塔里木盆地时,对乌孙或有所闻而呼之为伊赛多涅斯人。同时,从历史上看,一个游牧民族的迁移,往往是早已离去,而故地山岭、河流、草原名称可能仍遗留其民族之名。乌孙人离开罗布泊之东后,族名或仍存留故地,马其顿商业代理人经过时,自不会细察这是遗迹,以为那在途中早先听到的伊赛多涅斯人即住在此。他的报告传到托勒密手中,这就产生那看来似与历史事实有些矛盾的记载了。
    斯基泰人东来,主要是为了寻找黄金。希罗多德说欧洲北部有很多黄金。黄金可能来自阿尔泰山、准噶尔一带。阿尔泰山就是“金山”的意思,那里盛产黄金。希罗多德说黄金是被“叫做阿里玛斯披(Arimaspi)的独眼族从格律芬斯(griffins,半鹰半狮的怪物)那里偷来的”(《历史》Ⅲ。116)。这是神话,但其中可能包括一个事实,即黄金为阿里玛斯披人所有。它通过伊赛多涅斯人之手卖给秃头者,斯基泰人再从秃头者手里买回去。希罗多德说秃头者是被人“视为神圣的民族”,“没有人加害于他们。他们也没有任何武器”(《历史》1V.23.)。在古代各游牧部落常在神殿周围进行贸易,神殿是不许侵犯的。秃头者被目为“神圣的民族”,其住地当为圣地,可能已变为一商业中心。关于斯基泰人从秃头者那里购买黄金这一点,现已为黑海地区异常众多的黄金出土物所证实,那是属于蓬提斯基泰王国(Pontic scythian state)时期的。波罗维卡(Borovka)指出,斯基泰文化富有黄金,不是其他各种文化能比得上的。希腊迈锡尼文化以富有黄金著称,但也不能同斯基泰人拥有的黄金相比。斯基泰人使用黄金之多,达到异常的比例,既使从现代的标准看也是如此(21)。斯基泰人用何种物品来交换秃头者手中的黄金,史书没有明确记载。有研究者认为斯基泰人向东输出的商品有马饰、地氈和金属品等(22)。
    斯基泰人对更远的东方似有一些模糊的认识。希罗多德转述阿利司铁阿斯的话说,“在伊赛多涅斯人的那面住着独眼人种阿里玛斯披人,在阿里玛斯披人的那面住着看守黄金的格律芬斯,而在这些人的那面则又是领地一直伸张到大海的叙佩尔波利亚人(Hyperboreans)”(《历史》Ⅳ。13.)。关于独眼的说法,希罗多德并不相信,半鹰半狮怪物格律芬斯看守黄金自也是神话。但有研究者根据阿利司铁阿斯所说,阿里玛斯披人,人口众多,勇武好战,富有牛马,多须发,游牧为生,从而认定其为匈奴人。他们又从与希罗多德同时的黑拉尼卡斯(Hellanicus)和达马斯提斯(Damastes)保留下的阿利司铁阿斯关于叙佩尔波利亚人靠近海洋,食疏菜,似为农业居民的说法,得出叙佩尔波利亚居民为汉人的结论(23)。如此,那欧洲斯基泰人早在公元前七至六世纪时,就已模糊地闻知中原汉人了。关于这一点,我们虽然还缺乏足够证据,但从斯基泰艺术风格,如野兽纹、撕斗中的动物造型等广泛流行于欧亚草原及长城内外一带这一事实看来,是很可能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