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农民家庭手工业的消灭或逐步转化,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中国的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的结合比西欧要坚固得多,它没有也不可能一下子消亡。江苏棉纺业中“踹坊”的出现,固然反映了农民家庭手工业向城市工业转化的趋势,但解体的主要形式,还是通过在“工农结合体”中不断渗入商品经济的成分,使它由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经济结构,逐步向资本主义形态过渡。列宁在《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一书中(第337—339页)所列举的六种过渡形式,至少有四种可以在江南农村中找到例证。这表明中国在自然经济解体的速度和形式上与西欧有所不同,但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则是确凿无疑的事实。 这些简略的分析比较告诉我们,中国的城市并非始终与乡村“融为一体”,随着商品经济的增长,它们之间也同西欧一样,经济上的分离和对立愈来愈扩大。中国城市商品经济对农村自然经济的瓦解,虽不象西欧那样迅速和彻底,但毕竟顺应着历史指引的方向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总而言之,只有把中国与西欧的封建城市问题,当做一个“有规律的统一过程”来研究,才可能避免片面性。我们承认由于具体的历史环境和条件存在着差异,中国与西欧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某些不同特点,这些特点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封建社会的解体进程。然而,特殊性中包含了普遍性,无论中国或西欧的城市发展,都受到封建社会共同的基本矛盾的制约和支配。事实已经表明,唯有从“有规律的统一过程”的高度提出问题和认识问题,我们对中国与西欧封建城市具体特点的概括,才可能如实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貌。 注释: ①波梁斯基:《论封建主义条件下的商品生产》,载《封建社会历史译文集》第124页。 ②屈勒味利:《英国史》第97—99页,115页。 ③瑟诺博斯:《法国史》上册第185—187页。 ④赫·赫德、德·普·韦利合编:《意大利简史》第三章至第五章。 ⑤参见加滕繁:《唐宋时代的草市及其发展》;赵冈、陈钟毅:《中国历史上的城市人口》,载《食货》月刊复刊第13卷第3、4期。 ⑥《资本论》第3卷第902页。 ⑦卢森贝:《政治经济学史》第1卷第54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