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非洲一系列国家先后独立,使中非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随着新中国与许多非洲独立国家外交关系的建立和友好联系的加强,不仅使中非关系史研究显得日益重要和迫切,而且也为这门学科研究工作的开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古代中非关系史研究出现了热潮,发表了不少论述中非历史关系的文章。 从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这个时期内,研究古代中非关系的主要论文有:马坚的《中埃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关系》(17),朱偰的《郑和发现赤道非洲的航行》(18),夏鼐的《中国和非洲间久远的友谊》和《作为古代中非交通关系证据的瓷器》(19),葛佶的《中国和非洲的历史友谊》(20),沈光耀的《古代中国与东非交往史话》(21),侯仁之的《在所谓新航路的发现以前中国与东非之间的海上交通》(22),张铁生的《中非交通的历史关系初探》和《从东非史上看中非关系》。(23)这些文章,对于介绍中非友好的历史,加强中非国家和人民之间的友谊和团结,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这里特别值得提出的是,1965年,出版了张铁生著《中非交通史初探》一书。(24)该书汇集了他研究古代中非关系的五篇论文。除了上述两篇外,其余三篇是:《再谈中国同东非的海洋贸易》、《中国同北非的交往》和《中国同非洲的海上交通》。张铁生在这本论文集中,对汉代至明代的中非关系作了比较系统的探讨。该书不仅吸收了有关古代中非关系史的多种研究成果,并且提出了作者自己的看法,因而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至今仍是古代中非关系史研究工作者必备的参考书。 此外,60年代初,向达整理出版了《郑和航海图》,并考订了一些非洲地名。(25)接着,在1966年春,他又准备搜集整理自明初至解放前有关中非关系的史料,并且写了《选辑说明》。向达将这前后约为五个半世纪的中非交通史料分为四个段落:(一)1405年至1580年;(二)1580年至1840年;(三)1840年至1912年;(四)1912年至1948年。同时,还简略地列出了每一部分的主要史料根据。(26)向达的分期意见,很值得参考。由于不久就开始了“文化大革命”,这项极有意义的研究工作被迫中止。 50年代至60年代,一些外国学者在古代中非关系史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不少进展。例如:马修、赫尔曼、格伦维尔、齐蒂克等人,在东北非和东非进行了多次考古发掘,发现了大量的中国古代瓷器和钱币,并根据这些文物写了很多论著,探讨中世纪中国与非洲的关系。(27)同一时期内,先后问世的古代中非关系史论著有:菲莱西的《中古时期中国人的非洲行纪》(1961年)和《中世纪中国与非洲》(1962年);魏特莱的《桑给国:论公元1500年前中国对东非的了解》(1964年),后改写成《中非关系述略》;维尔格斯的《中世纪中国所知的非洲和研究中的问题》和《中世纪中国历史上的摩邻和勃萨罗》(1966年)等。(28)另外,马什和金斯诺思合著的《东非史简编》(1957年),提到了古代中非关系(29);巴兹尔·戴维逊的《古老非洲的再发现》(1960年),有《中国和非洲》一节(30);理查德·潘克赫斯特的《埃塞俄比亚经济史导论》(1961年),有专章叙述了古代东北非对华贸易的情况(31);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第4卷第3分册(1971年),也论述了古代中国与非洲的海上交通。(32) “文化大革命”期间,历史研究工作遭受到巨大的冲击和严重的破坏。只是到了“文化大革命”后期的1973年,在古代中非关系史方面,才再版了张铁生所著《中非交通史初探》一书。 1949年至1976年这一时期,古代中非关系史研究有以下几点比较突出:(一)我国学者发表了不少论述中非友好历史关系的文章。某些文章虽然从学术研究的深度方面来说似嫌不足,但是却有着正确的指导思想、扎实的史料根据和科学的研究结论。这些文章的发表,不仅有助于古代中非关系史研究工作的进一步展开,尤为重要的是,对于促进中国与非洲国家和人民之间的友谊,加强团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二)学者们在重视文献记载的同时,还开始注意到考古发掘的实物资料,并在研究工作中加以利用。在这方面,除了我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外,一些外国学者的研究成果也是不应忽视的。他们在非洲进行实地考古发掘,出土大量的古代中国瓷器和钱币,并根据这些文物写出了不少论著。这些成果,为古代中非关系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有助于某些问题的深入探讨。(三)无论在纵的方面或者横的方面,研究范围都比以往有所扩展。但是总的说来,仍显得比较零散。系统而全面地论述古代中非关系史的专著,这个时期内还没有出现。 三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科学的春天到来了。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史学工作出现了崭新的局面。在古代中非关系史研究方面,无论是史料的搜集、整理和介绍,或者是某些问题的探讨、考证和论述,都显得十分活跃,又一次掀起了学术研究的热潮。 自1977年以来,国内出版了不少有关古代中非关系的史学著作。兹择其要者列举如下:(一)张星烺编注的《中西交通史料汇编》,经朱杰勤校订,重新出版。(33)如前所述,该书第二编汇集了汉代至明代有关中非关系的史料。(二)郑鹤声、郑一钧编的《郑和下西洋资料汇编》(34)和郑一钧著的《论郑和下西洋》。(35)后者探讨了郑和下西洋过程中,中国船队驶往东非的航线,论述了郑和下西洋时期中国与亚非国家之间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关系。(三)苏继庼的《岛夷志略校释》。(36)作者对元代汪大渊著《岛夷志略》所载地名进行了详细的考证,其中有些属于非洲地名。(四)陆峻岑校注的元人周致中著《异域志》。(37)书中涉及若干非洲地名。(五)李长傅校注、陈代光整理的《海国闻见录校注》。(38)成书于1730年的《海国闻见录》,是清人陈伦炯撰写的一部地理著作。其中《小西洋记》和《大西洋记》涉及非洲地理历史情况,反映出18世纪中国对非洲的了解。李长傅在校注中对一些非洲地名作了考证。(六)陈公元著的《古代非洲与中国的友好交往》。(39)该书较为系统地介绍了古代中非关系的一些基本情况,很有参考价值。(七)张俊彦编著的《古代中国与西亚非洲的海上往来》。(40)作者在书中论述了从秦汉到明代中国同西亚非洲的交往情况,并对一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八)马文宽、孟凡人著的《中国古瓷在非洲的发现》。(41)该书不仅全面介绍了在非洲出土的大量古代中国瓷器,而且据此探讨了古代中非海上交通、贸易往来以及文化交流的情况。(九)艾周昌编注的《中非关系史文选(1500~1918)》。(42)作者广搜博采,辑录了大量有关中非关系的中文资料,并进行了详细的注释。这些资料,有不少属于16世纪至18世纪的范围,对古代中非关系史研究很有帮助。(十)沈福伟著的《中国与非洲——中非关系二千年》。(43)这是国内第一部份量较重的论述古代中非关系史的专著。作者搜集了大量史料,经过系统整理,对两千年中非关系发展的历史作了比较全面的叙述,并对很多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学术价值是显而易见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