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民族形成问题和新石器时代人们共同体的称谓(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民族研究》 田继周 参加讨论

第四,苏联学者还坚持氏族、部落、部族、民族的序列,所以也就按照这样的见解划分苏联内部的民族。他们说:“在苏联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民族结构是由社会主义民族(Нация)、部族(Народность)以及一定数量的民族集团(Националъныегруппы)和民族性集团(Этническиегруппы)组成的。”又说:“苏联人民是多民族的国际主义的共同体。据1970年全苏人口统计,加入这个共同体的有119个民族,其中包括49个社会主义民族、40个部族和30个民族集团。”⑥他们把苏联的民族分为社会主义民族和部族的根据是什么呢?根据是:“社会主义部族的一个主要特点是人数少,……工业比重低一些,……工人和知识分子的比重也相对小一些,城市居民的比重也不大。……部族的语言不具备社会主义民族语言所固有的那些能完成各种社会功能的客观条件。……只有几千人的部族是不能广泛发展自己的文字和出版事业的,也不能开办使用本民族语言的职业剧院、电影院、音乐学院、大学等”。⑦这难道是划分社会主义民族和社会主义部族的标准吗!?其中很多情况与人们共同体的特征不沾边。语言进步(发达)和落后,是相对的,对于任何民族都有一个发展和完善的过程,这个过程将永远继续下去,也不能作为划分民族与部族的依据。因此,在同一社会制度下,仅仅根据人数的多少和文化发展的程度,而把一些民族称为民族,把另一些民族称为部族,是不科学的,还会引起民族间的不平等状态和矛盾,是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苏联学者虽然遵循着氏族、部落、部族、民族的序列,坚持民族是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形成的,但在他们的著作以及国家的文件中,到处都可看到对他们认为的部族和氏族部落也称之为民族,或统称为民族。这就出现了矛盾,产生不必要的概念上的混乱。
    第五,如果把斯大林提出的民族形成的观念,用到我国,那末,我国在解放前是否已形成民族,就成了问题。因为,按照这种理论,即使我国最先进的汉族,解放前也还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还很难说达到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地步,从而也还没有形成为民族,最多不过在形成过程中。我国其他民族,也就可想而知了。这是很难使人接受的,更不要说使人信服了。如果用这种观点去对待和处理我国历史上的和现代的民族,就会出现一片混乱。因此,在五十年代,在我国也就围绕民族形成问题,展开了一场论战。论战结果,虽然还在某种程度上受着斯大林提出的民族形成观点的制约,但一般认为斯大林所说的民族形成是指资本主义的民族,不是指一般的民族形成。汉族作为民族早在资本主义以前的奴隶制和封建制时代,就形成了。这就是说,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以前,也存在着民族。所以,在我国的著作和文件中,对于我国历史上的人们共同体,一般都统称为民族,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人们共同体,就更不分什么部族、民族,而都称为民族了。对于这样一场争论,后来有的同志认为是由于翻译上的不科学造成的。他们说:“如果当年翻译《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一书的同志把народность这个词译作‘资本主义以前的民族’,把нация这个词译作‘现代民族’,那么,一九五四年我国学术界就不可能发生‘汉民族形成问题’的那场论战。……遗憾的是,当年翻译《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一书的同志,……把斯大林在这本书中使用的Народнсотъ这个词,没有按斯大林的原意译作‘资本主义以前的民族’,而译成了‘部族’。对斯大林这本书中使用的нация这个词,也没有按斯大林的原意译为‘现代民族’,而直译为‘民族’。……这样译法显然是不科学的”。⑧事情真的是翻译的过失吗?如果是翻译的不科学,改过来就好了嘛!为什么直到现在还把нация译为民族而不译为《现代民族》,还把народностъ译为部族而不译为“资本主义以前的民族”呢?为什么苏联学者还继续把资本主义以前的民族称为部族和氏族、部落呢?看来,问题并不那么简单。斯大林对于民族形成的观点,是限制在资本主义的上升时期。他的这个民族,也没有明确表示出是“现代民族”,而给人们的概念是指的所有民族。这样,也就难以使人接受了,五十年代的争论也就具有现实的和实质性的意义了。
    
    摩尔根和恩格斯认为民族是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部落的“合并”和“融合”而形成的。摩尔根说:“在氏族制度下,民族尚未兴起;要等到同一个政府所联合的各部落已经合并为一体,就象阿提卡的雅典人四个部落的合并、斯巴达的多利安人三个部落的合并、罗马的拉丁人和萨宾人三个部落的合并那样,才有民族兴起。组织联盟的条件是各个不同领土范围内的独立部落;但合并作用却以更高级的方式将它们结合于同一领域之中,虽然各氏族和各部落的地方分离倾向仍将继续存在。部落联盟与民族最为近似,但却非绝对等同。”⑨又说:“联盟所造成的氏族社会,比之单个部落的氏族社会要复杂得多,但它仍然清楚地是一个氏族社会。然而,联盟是趋向于民族形成的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因为就在这种氏族组织下产生了民族性。这个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是合并阶段。四个雅典部落就在阿提卡合并成为一个民族,其所以合并,是由于这四个部落杂居于同一地域,它们彼此间的地域界线已逐渐消失”。⑩
    恩格斯的看法,与摩尔根大体相同。他说:“最初本是亲属部落的一些部落从分散状态中又重新团结为永久的联盟,这样就朝民族的形成跨出了第一步”。(11)到了野蛮时代的高级阶段,“住得日益稠密的居民,对内和对外都不得不更密切地团结起来。亲属部落的联盟到处都成为必要了;不久各亲属部落的融合,从而各部落领土溶合为一个民族的共同领土,也成为必要了”。(12)恩格斯还举了希腊民族形成的一个例子。他说:“雅典人比美洲土著民族都前进了一步:相邻各部落的单纯联盟,已经为这些部落的融合为统一的民族所代替了。”“在荷马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希腊的各部落在多数场合已联合成为一些小民族。”(13)
    摩尔根和恩格斯的意见是很清楚的,他们都认为民族形成于原始社会末期和向阶级社会过渡的时期。它是从部落通过部落联盟的发展阶段,经过部落间的合并与融合,经过血缘关系过渡到地缘关系,即“杂居于同一地域”,而逐渐形成的。换句话说,民族就是随着以血缘为纽带的氏族部落的瓦解,在地缘基础上合并和产生的新的人们集团。这种新的人们集团,当然也就不能再以血缘集团(如氏族和部落)的名称来命名了,只有以地缘的全民性的名称来概括了,因此也就称之为民族。
    摩尔根和恩格斯关于民族形成的观点,是比较符合实际的,也是有说服力的。但是,这种看法仍然存在一个对民族形成之前或原始社会末期以前的人们共同体如何称法的问题。对这以前的人们共同体,摩尔根和恩格斯在较多的场合称为氏族部落和部落联盟,但有时也称为民族。例如,摩尔根称处于野蛮时代低级阶段的易洛魁人为“生气蓬勃而聪明颖悟的民族”;(14)称处于野蛮中级阶段的雅利安族和闪族为“独立的种族”。(15)他在这里所使用的“种族”,实具有民族的意义。恩格斯在谈到美洲印第安人时,也使用过“各民族”,(16)并说:“我们凡遇见某一民族是把氏族作为单位时,我们就可以找出……部落组织”。(17)恩格斯在谈到从野蛮中级阶段刚刚进入高级阶段的德意志人的时候,也使用了“民族”。他说:“据塔西佗说,德意志人是人口众多的民族。我们从凯撒的著作中可以得出一个关于各德意志民族人数的大致概念;他认为住在莱茵河左岸的乌济佩特人和邓克泰人的人口,包括妇女和儿童在内,共为十八万人。因而每个民族大约有十万人,……占的面积平均……约为一万平方公里。……罗马人的大日耳曼尼亚,直到维斯拉河为止,占有依整数计共五十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如果一个民族的平均人口为十万人,那末整个大日耳曼尼亚的人口总数,应达五百万;对于野蛮时代的民族集团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数目。……但是,这并不包括生活在那个时候的全部德意志人。我们知道,沿喀尔巴阡山脉直到多瑙河口,都居住着哥特系的德意志民族——巴斯塔巴人、佩夫金人以及其他人,——它们的人数非常之多。……假定他们的人数只有一百万人,那末到公元初,德意志人的大概数目,就至少有六百万了”。(18)这清楚地表明,恩格斯对原始社会野蛮时代的人们共志体也称为民族,也表明在那样一个时代已经存在象德意志那样的人数达五、六百万的民族共同体或民族集团。这种情况和事实,对研究原始时代的人们共同体是很有意义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