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现代西方史学中的相对主义倾向(4)
四 相对主义历史哲学的出现与二十世纪西方哲学的发展和变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更确切地说,历史相对主义正是在西方哲学的变化影响下出现的。进入二十世纪以来,西方哲学呈现出流派庞杂、色彩斑驳的局面,实用主义、实在主义、人格主义、逻辑实证主义等,都曾经风行一时,具有一定的影响。但是,不管这些形形色色的流派多么纷纭复杂,还是具有一个较为共同的趋向,它们大都倾向于主观唯心主义。这些流派的哲学家表面上放弃了对世界本原是物质还是精神的探究,把注意力放在了认识论上面。而恰恰就是在认识论问题上,他们的主观唯心主义表现得极为明显。他们宣扬怀疑论、不可知论,否定科学真理的客观意义,否认人的理性有认识世界事物和规律的能力。他们不是把真理看成是主观假设,鼓吹“有用即真理”;就是拒真理于门外,滑向信仰主义。历史相对主义的认识论根源正是在此,那些历史相对主义的代表们,有的本身就是哲学家(如狄尔泰、文德尔班、李凯尔特、克罗齐等),有的则与那些哲学流派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如历史相对主义发展的高峰——美国的现在主义史学,其哲学根源主要深藏于美国实用主义哲学之中。这种哲学的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的真理观,抹煞了客观真理,直接为历史相对主义提供了理论后盾。而且,实用主义大师詹姆士和杜威还有许多说法,阐述他们在社会历史观上的实用主义观点。詹姆士否认了社会发展有规律性的观念,突出了个别“天才”的创造作用,认为历史规律性观念“是一种最有害和最不道德的宿命论。”(27)天才和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推动了社会进化,而后者又是由前者决定的。(28)杜威则否定了历史学的因果性概念,认为它“对于科学的目的说来是毫无用处的”。他还这样说:“全部历史必然是从现在的立场编写的;同时,从绝对意义上说来,历史不只是现在的历史,而且还是目前被认为重要的、那些现在的事情的历史。”(28)这段话与比尔德的观点何其相似! 再者,相对主义历史观的产生从横向来说,又是整个现代西方文化总体变迁在历史学的反映。如果我们稍微观察一下西方文学、艺术在现代的发展,就能够发现主观唯心主义、直觉主义、唯意志主义在其中的重要而且日趋主导的地位。西方文学、艺术已经丧失了十九世纪现实主义的传统,而是力图赋予作品以自己的感情、主观的感受,强调下意识,追求自我表现或者皈依上帝。这些现象,反映了文学家、艺术家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和悲观失望,却又无法摆脱,无法认识其阶级根源,更无法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法,只能采取虚无主义的消极逃避态度,流于主观唯心主义。 因此,西方历史学中相对主义倾向的出现,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现代西方文化走向腐朽、没落在历史学中的表现。资产阶级不能看到这一时代趋势,又不能正确认识自然科学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复杂问题,因而在思想界引起了混乱。这就是资产阶级之所以滑向下坡路而又不能自省、自救的悲剧性所在。 五 总括起来说,西方史学界在现代出现的这股相对主义倾向,是与马克思主义绝然相悖的。 首先,持有历史相对主义观点的历史学家比较以往来说,较为重视历史认识论的研究,这是科学发展和时代变化所带来的。其中不乏正确的认识,如认为历史学家在整理史料、构成著作时所必然带有的主观成分;时代和学术气氛对历史学家写作历史所具有的影响等等方面。但是,正是在这些问题上,他们犯了相对主义的错误。马克思主义者也承认人们认识的相对性。可是,同时还强调“对自然界的一切真实的认识,都是对永恒的东西,对无限的东西的认识,因而在本质上是绝对的。”(30)这就表明,认识的相对性并不是铁板一块,而是包含着绝对性, 每个历史学家的工作带有相对的、暂时的性质,但这里面也有绝对的符合客观历史的内容。另外,认识中的相对和绝对的成分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一种辩证的关系。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认识中的相对成分能够向绝对转化。这里有时代变化所引起的历史观转变的因素,又有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历史事实的不断发现从而使历史内容的真实性逐渐增加的因素。历史学家对历史的认识,正是这样一个不断完善、不断发展的辩证过程。比尔德等人不懂得辩证法,用历史著作的相对性来抹煞历史学的科学性、客观性,这是相对主义的一大谬误。 其次,文中所举的那些历史学家还有一个重要特点,那就是否定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因而也摒弃了历史科学寻找历史演变规律这一目的。马克思主义与之恰好相反,承认各种事物的发展都具有自身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同时规律又是可以认识的。而历史学作为一门科学,其任务就是要通过对具体历史发展的认识,来把握和揭示客观规律。事实上,历史学家在认识个别的、具体的历史事件时,同时也就是在认识着普遍的东西,因而具有某种绝对的意义。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因为强调人们实践的作用而具有积极的意义,比尔德等人的相对主义认识论,强调人们认识的随意性,则抹上了消极的色彩。 再次,西方历史学家坚持相对主义历史观的必然归宿,就是走向主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历史观的具体表现是:第一,否定绝对真理,从而否定真理的存在。历史学成了可以随意装扮的小姑娘。相对主义的逻辑是,既然承认一切知识的相对性、一切历史著作的暂时性,那么,就不存在任何脱离主观的客观真理,历史学无法反映客观真理,只是一种信仰的产物,这是实用主义真理观在历史学中的表现。第二,把相对主义作为认识论的基础,必然导致绝对怀疑论和不可知论。这些历史学家否认历史的规律性,甚至否认历史事实的客观性。所以把相对主义作为历史学的基本理论,非但不能解救西方史学的危机,反而会失去历史学的存在基础,使之日趋没落。 最后,再用几句话指出一下历史相对主义以后的发展及影响:历史相对主义在以比尔德和贝克尔为代表的现在主义学派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美国历史学会在1946年发表的文集《历史研究的理论和实践》(纽约1946年)是现在主义史学的宣言,把相对主义推向了高潮。但数年之后,这股思潮就有所低落,出现了一些批判现在主义史学的著作,如J·马林《论历史的本质》(1954年)、K·博克《历史的偏爱》(1956年)等。尽管如此,相对主义历史观在现代西方史学中,仍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当代西方哲学家、史学家K·波普尔,W·德雷以及文中提到的E·H·卡尔,都是历史相对主义者。歌德曾这样说过:“当时代衰微的时候,一切趋势都是主观的;而另一方面,当事物正在成熟以待一个新纪元来临时,一切趋势便是客观的。”西方历史学的发展过程,正好印证了这一段话。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