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十七世纪初,俄国发生了严重的自然灾害,连年饥荒,民不聊生;政治局势又极其混乱,从而加速了农民战争的爆发。 1601至1603年,俄国发生了空前的大饥荒,持续三年之久。在饥馑的年代里,农奴制推行最普遍的中部、西部和西北部地区,灾情更为严重,成千上万的人死于饥饿之中。据估计,死于饥饿的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一,(19)首都莫斯科每天饿死的人数高达90—300人之多。从官方统计的数字看, 仅莫斯科一地在两年零四个月之内,三处墓地就埋葬了十二万七千人,(20)“连狗也吃不尽街上和路上的死尸,”(21)在饥荒之年,商人、僧侣、贵族利用天灾,囤积居奇,投机倒把,谋取暴利,大发横财,其活动之猖狂达到骇人听闻的程度。粮价暴涨,高达原价的80—130倍,(22)封建主则乘机迫使农民卖身为奴,以增添其劳动力,因此, 当时有大批城乡居民沦为农奴和奴仆。1601年秋季,在约瑟夫·沃洛科拉姆克寺院金库中,保存有五百四十八份卖身契和借据,其总值为一千四百三十一卢布,(23)就是一例。 在饥荒时期,饱尝辛酸的农民和奴仆处在啼饥号寒之中,挣扎在死亡线上,走途无路,被迫铤而走险,揭竿而起。1601年秋天,各地不断发生农民暴动,特别是科洛姆拉、土拉和卢卡加等南部地区,暴动声势之大,吓坏了沙皇哥东诺夫。1601年5月沙皇哥东诺夫宣布废除“禁年”令,1601年11月3日规定粮价,禁止粮食投机倒把。可是,这些措施无济于事,农民起义势不可挡,终于在1603年爆发了俄国历史上有名的赫洛普科起义。参加起义的主要是农奴和奴仆,起义队伍在赫洛普科率领下,席卷了广大中央地区,是年秋逼近莫斯科,与此同时,莫斯科城内也发生了下层人民的“骚乱”。1603年9月9日起义军和沙皇军队在莫斯科近郊决战,赫洛普科及其战友们在激烈的战斗中,表现得非常英勇顽强,但起义军终因敌我悬殊,为强敌所败。赫洛普科负伤被俘,后遭杀害。起义失败后,许多起义者逃往南方,潜藏在乌克兰的城市之中,(24)成为后来波洛特尼科夫起义的积极参加者。可以说,赫洛普科起义是即将到来的波洛特尼科夫起义的先声。(25) 自伊凡四世1584年死后,俄国国内一直处于政治上的混乱时期。统治阶级内部长期争权夺利,相互倾轧,削弱和动摇了沙皇政权的统治基础。波兰地主阶级利用俄国国内的动荡局势觊觎俄国的领土。1604年波兰国王西吉斯孟三世派其傀儡伪季米特里(26)入侵俄国,企图通过他来实现其吞并俄国的野心。10月底,伪季米特里侵入俄国后,他信誓旦旦,对俄国许下诺言,要使“所有信奉正教的人们都过着和平、宁静而安泰的生活。”他的虚假诺言几乎骗得了俄国各个阶级的支持。大贵族支持他,目的在于假伪季米特里之手推翻哥东诺夫政权;一部分中小贵族支持他,目的在于想得到土地;广大劳动人民,幻想有一个“好沙皇”来关心他们的疾苦,天真地认为伪季米特里就是一个“好沙皇”。因此,入侵的伪季米特里军队,所到之处得到各阶级的支持,在俄国领土上,长驱直入,如入无人之境。正当伪季米特里顺利进军之际,1605年4月沙皇哥东诺夫猝然去世,十六岁的费奥多尔继承王位,政治局势更加混乱。1605年6月1日,在伪季米特里的“招安”下,莫斯科广大居民举行了起义。大贵族利用人民起义推翻了费奥多尔政府。同年6月22日,伪季米特里率军进入莫斯科,不久加冕为沙皇。他登基后,对从前的慷慨许诺均不能兑现,因此引起了各阶级的不满。特别是他倒行逆施,变本加厉地继续推行农奴化政策,不但不能缓和农民与封建主的矛盾,反而使其更加激化。再则伪季米特里,为报答波兰地主的恩典,不惜出卖主权,把领土割让给波兰,实行了一系列危害国家和民族利益的政策,招致各阶级的强烈反对。尤其是波兰地主在莫斯科横行霸道,胡作非为,更加激起了人民的愤怒,从而加速了这个政权的灭亡。1606年5月17日,莫斯科爆发了人民大起义,大贵族利用这一有利形势,发动兵变,推翻了伪季米特里政权。1606年6月1日,大贵族瓦西里·叔伊斯基(1606—1610年在位)被捧上了沙皇宝座,他上台后,继续推行巩固农奴制度的政策,竭力保护大贵族的利益,镇压人民的反抗。在这一新形势下,暴动首先从西南部(乌克兰北部)地区发难,迅速波及全国各地,掀起了农民起义的新高潮,其规模之大,来势之迅猛,是前所未有的。在奥卡河下游东部,有摩尔多瓦人起义;在南部有阿斯特拉罕的起义;西北部有诺夫哥罗德和普斯科夫的起义。声势最大的是西南部波洛特尼科夫领导的农奴和奴仆起义。 三 波洛特尼科夫起义以其领袖波洛特尼科夫而得名。关于伊凡·依萨叶维奇·波洛特尼科夫的生平,史书记载甚少,只是从当时旅居俄国的外国人回忆录中知道他的一些情况。据说他是莫斯科人,(27)生于何时不详。他早年的经历,所知寥寥。青年时代曾是捷里亚捷夫斯基公爵的军奴,故有一定军事素养。(28)因不堪公爵的压迫,逃亡到顿河草原地区,投奔哥萨克人,不久为鞑靼人所掳,转卖给土耳其人,沦为土耳其海船上的划船奴隶。在一次海战中,土耳其人为德国舰队所败,波洛特尼科夫因此获释,到了威尼斯,由威尼斯经德国,抵达波兰。波洛特尼科夫在这里会见了伪季米特里,后者交给他书函一封,介绍他到普吉夫里去见格利哥里·沙霍夫斯基公爵。波洛特尼科夫带着信,抄最近的路赶到普吉夫里,据说他凭着这封书函,当了大将军。(29)经苏联学者斯米尔诺夫考证,认为波洛特尼科夫与伪季米特里的会晤是可信的,(30)这里我们应该着重指出,波洛特尼科夫作为农民起义的杰出领袖,当然不是凭着伪季米特里的一纸文书登上历史舞台的。而应该看到他是在漫长的斗争中逐渐成长为革命领袖的。他在青年时代不仅有一定的军事素养,而且还有强烈的反抗精神,由于不堪农奴主的压迫,勇敢地挣脱了农奴制的镣铐,逃出了虎口,投奔自由的哥萨克人。后来又沦为土耳其人的奴隶,偶然的机会使他再次获得自由。他漫游欧洲,开阔了眼界,丰富了阅历,生活磨炼了他,使他成为坚强不屈的人。当他得悉国内发生“巨大变化”和人民正在举事的消息时,(31)就心急如火,立即返回祖国。由此可见,他在起义前的斗争经历和他对祖国命运的关心,为他日后成为起义领袖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因此,当伪季米特里了解他的经历之后,才任命他为“大将军”。 据史料记载,波洛特尼科夫“身材高大、健壮、魁梧”,(32)是一位“精通军事”、“精力充沛”、“道德品格高尚”、“履行自己诺言”、“能为自己所献身的事业牺牲生命的人”,(33)因此,在1606至1607年的农奴和奴仆起义中,他便成为杰出的群众领袖,以“英勇、无畏、果敢”而著称。(34)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