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参见梁士琴科:《苏联国民经济史》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268页;切列波尼恩:《罗斯封建所有制发展的几个主要阶段(到十七世纪为止)》,载《历史问题译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54年,第一辑,第123页;诺索夫主编《苏联简史》第一卷,上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6年,第117页。 ②见诺索夫主编《苏联简史》,第111页。 ③苏联科学院主编《世界通史》第四卷、下册,三联书店,1962年第645页。 ④列宁在《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主义者?》一书中提到“俄国历史的近代”大约从十七世纪起,形成了全俄市场。载《列宁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5年,第134页。 ⑤《苏联史学家在罗马第十届国际史学家代表大会报告集》,三联书店,1957年,第156页。 ⑥封地制又称领地制或军功领地制,近似西欧的采邑制。封地制始于十三世纪,十六世纪后半期逐渐占居统治地位。 ⑦⑨⑩(14)(16)(22)(25)(28)(29)(30)(31)(33)(37)(38)斯米尔诺夫《1606—1607年波洛特尼科夫起义》,莫斯科,俄文版,1951年,第38页、第39—40页、第47页、第64页、第55页、第143页、第139页、第141——第142页、第313页、第495页。 ⑧(15)见苏联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主编《苏联史纲》(15世纪末至17世纪初的封建时期),莫斯科,俄文版,1955年第466—467页、第463页。 (11)中世纪早期庄园徭役制具有自然经济性质,它的首要任务是满足封建主本人及其家庭和扈从的需要,不是为了商品交换。见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1037—1038页。 (12)《列宁全集》第二十九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433页。 (13)这次“经济危机”是由于十六世纪下半期国内外诸因素促成的。六十年代,发生了一次大瘟疫,使国内许多地区,十室九空,荒无人烟;1571年俄国又遭到克里木鞑靼人的侵袭,一度深入莫斯科,蹂躏了国内大部分地区;长期对外战争,尤其是伊凡四世进行了长达二十五年之久的立窝尼亚战争(1558—1583年)。因而使农民经济遭到极大的破坏。 (17)1581年颁布‘禁年”令。所谓“禁年”是禁止农民在“犹里也夫日”(俄历11月26日)离开土地。颁布“禁年”令前,农民只有犹里也夫日才可以自由离开主人的土地。“禁年”令的颁布标志着农民最后一点自由权也被削夺。1581—1592年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土地和户口登记,把“禁年”时农民的土地登记在清册上,把农民记入地主名下,凡记入某个地主名下的农民,就是某个地主的农奴。清册便成为证实土地所有者有权把农民束缚在自己土地上的主要文据。1594年2月1日颁布的奴仆法规定:取消卖身奴仆通过偿还债务而摆脱依附关系的权利,其依附关系一直保持到主人死亡为止;每个自由人,只要替他人做工半年以上就是这家的奴仆;凡卖身奴仆必须登记在专门的奴仆清册上,也象农奴清册一样,把人的依附地位固定下来。1597年颁布追查逃亡农民法令,规定地主有权寻找逃亡未满五年的农民,1592年逃亡的农民则属于新主人。在以后的年代中,这个期限又不断予以延长。 (18)(19)(20)(21)(23)《俄国农民战争译文集》,科学出版社,1960年,第91—93页。 (24)苏联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主编《莫斯科史》,第一卷,莫斯科、俄文版,1952年,第289页。 (26)据传伪季米特里是一个逃亡僧侣,名叫奥特列比耶夫。原来伊凡四世有一皇子名叫季米特里,1591年死于乌格利奇。伊凡四世死后,其子费多尔继承王位,费多尔死后无嗣,由外戚保利斯·哥东诺夫即皇位,遭到大贵族的反对。波兰地主借此时机企图用冒牌的季米特里来实现吞并俄国的野心。 (27)(32)(34)科帕涅夫、曼尼科夫主编《波洛特尼科夫起义文献与资料》,莫斯科,俄文版,1959年,第154页、第136—137页。 (35)苏联科学院主编《世界通史》第四卷,下册,第734页、732页。 (36)斯大林《和德国作家艾米尔·路德维希的谈话》,《斯大林全集》第十三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100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