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沃罗布耶夫:《论俄国军事封建帝国主义的实质》载《俄国帝国主义特点》(Обособенностяхимыериализмавроссии)莫斯科1963年版,第79页。 (21)《俄罗历史上的教会(9世纪至1917年)》,评论文集(Церковъ висторииРоссии(Ⅸъ。-1917г。),Критическиеочерки)莫斯科1967年版,第218页。 (22)加耶夫:《16世纪莫斯科政府的政治活动中的“莫斯科为第三罗马”说》载《历史丛书》(Историческиезаписки),莫斯科第17卷,第12页。 (23)瓦西茨基等主编:《苏联各民族哲学和社会政治思想简史》(Г。 С。 Васецкй ии др,Очеркииоисториифилософской иобщественнойнолической мыслинародовСССР)莫斯科1955年版,第1卷,第38页。 (24)亨利·赫坦巴哈等著:《俄罗斯帝国主义》,第108页。 (25)В。Н。 卡拉姆津:《论俄国的学会和期刊》载《俄罗斯古文献》第3卷(1871年)第3307 页。转引伊凡·久巴:《国际主义还是俄罗斯化》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316页。 (26)涅奇金娜:《苏联史》(М。В。нечкина,ПсторияСССР)莫斯科1954年版,第2卷,第623页。 (27) M. 彼得罗维奇:《俄罗斯拉夫主义的产生》,第162页。转引《俄罗斯帝国主义》第113页。 (28)济明:《N.C.彼列斯维托夫及其同时代者》(А。А。В◆н,Н。С。Нересветев н ◆современник)莫斯科1958年版,第378—379页。 (29)里弗申:《俄国经济中的垄断》(Я。 Н。 А◆)莫斯科1961年,第81页。 (30)查良铮译:《普希金抒情诗一集》,《普希金抒情诗二集》,新文艺出版社1958年版,第87、21页。 (31)涅奇金娜:《十二月党人》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第82页。 (32)《列宁全集》,第20卷,第4页。 (33)《列宁全集》,第30卷,第263页。 【作者简介】 本文作者张建华,1962年生,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