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洛迦诺会议的起源(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 冯梁 参加讨论

三、德国安全建议的出笼和英法接受建议
    根据凡尔赛条约的规定,德国的莱茵兰以科隆、科布伦茨、美因茨为中心的3地区由协约国军队占领,这些地区的撤军将视德国履行凡尔赛条约裁军条款情况依次安排在1925年、1930年和1935年,负责这项工作的是协约国军事管制委员会(the Inter-Allied Military Control Commission, M. I. C. C. 简称军管会)。鲁尔危机期间,由于德国政府拒绝保证其成员的安全,军管会被迫撤离。8月, 赫里欧部分作为同意伦敦赔款协定的条件,说服麦克唐纳答应并共同告诉德国,科隆撤军将取决于德国履行裁军义务。为加快法比鲁尔撤军,施特莱斯曼同意恢复军管会在该区的调查。三方达成的一致意见是:军管会将作最后的调查,一旦结果令人满意,协约国即从科隆撤军,之后,监督德国裁军的任务交给国联。9月, 军管会开始全面调查德国实施条约的情况,并于12月发出一份内部报告,认为德国对凡尔赛条约的大多数军事条款未予执行。12月27日,协约国负责监督条约实施和协调彼此行动的大使会议(the Conference of Ambassadors)据此作出决定, 推迟原定于次年1月10日的科隆撤军。
    如前所述,1924年底,法国寻求对德安全的努力主要集中在赢得英国的安全保证。在未得到英国承诺前,坚持德国裁军和继续占领莱茵兰无疑是法国防止德国潜在威胁的直接和有效的途径。1月28日,赫里欧在国民议会宣布, 继续占领科隆不仅是确保德国严格履行条约所需,也是法国安全所需。法国给盟国的撤军附上额外条件,给施特莱斯曼实现外交目标增设了新的阻力。然而,国际形势的发展似乎呈进一步恶化的趋势。早在12月上旬,威廉街(德国外交部驻地)就获悉奥斯汀·张伯伦为了满足法国的安全要求,准备与法国缔结同盟条约。1925年初,这一消息似乎正在转变成事实。英法一旦缔约,不仅预示英国即将放弃上年来与美国合作促使法国对德采取和解态度的政策,重新回到制裁和强制实行凡尔赛条约的老路,而且将使施特莱斯曼一年来在寻求打开与西方国家谈判大门上取得的成果得而复失,使德国再次面临外交孤立的危险,正如施特莱斯曼在1月6日的内阁会议上所说:“伦敦会议的政策不仅具有达成经济和财政协议的思想,而且含有解决整个世界政治局势的思想,科隆不撤军使这一政策的延续陷入最大的危险。”(19)如何避免外交孤立的前景而又在不实行裁军的情况下使协约国尽早撤军?施特莱斯曼看出其症结是在部分地满足法国的安全要示。他后来追忆说:“早在12月底和1 月初安全问题悬而未决时,我就与柏林的外交家们反复讨论,普遍的政治局势表明,安全问题构成至少与法国所有讨论的中心点。”满足法国安全已势属必然,问题是如何找到合适的途径。
    12月29日,英国驻德大使阿拜隆突然造访德国外交部国务秘书舒伯特(Carl von Schubert),(21)给德国外交部带来了一份意外的惊喜。 这位英国前帝国贸易皇家委员会主席,因具有财政专长而于1920年被任命为驻德大使,从此就与20年代中期的德国外交结下了不解之缘。作为外交部长和外产交部国务秘书的密友,阿拜隆因其思想丰富建议中肯而得到德国政府的信任,被尊称为“护国公”(Lord Protector)。对法国的安全要求,他极力反对张伯伦作出承诺的做法,认为只有法国不能肯定英国是否给予支持,英国在与法国的合作上保持行动自由,法国才有可能接受英国的影响和改善与德国的关系。(22)在本次会谈中,阿拜隆告诫德国,法国正在寻求张伯伦的结盟,对此德国应予阻止,唯一的途径是提出一项德法互不侵犯条约,从中干涉。(23)阿拜隆的忠告颇为及时。同一天,德国内阁召开会议,讨论德国应付科隆不撤军和英法缔结同盟条约的对策。阿拜隆未得到伦敦的授意而擅自采取行动的做法违背外交常规,但在德国看来并非如此,施特莱斯曼出于阿拜隆11—12月之交在伦敦度过的事实,错误但颇有理由地认为他秉承了英国政府的旨意。一次偶然的造访引发了新的外交政策方针,这是阿拜隆所始料不及的。然而,他的建议某种程度上为德国摆脱外交困境打开了思路。1月14日, 施特莱斯曼和舒伯特决定把阿拜隆的互不侵犯条约的建议扩充以国际保证莱茵兰非军事化和维持西欧现状为主体的一项具体方案,同时决定首先由阿拜隆把安全建议交给英国政府。1月19日,新任内阁总理路德(Hans Luther)在未告知内阁其他成员的前提下同意了建议。第2天,舒伯特把德国建议交给英国驻德大使,后者迅速电告伦敦。(24)
    安全建议并非施特莱斯曼首创。早在1922年12月,德国总理古诺(Cumo)为避免鲁尔被占,曾提出在莱茵兰地区有关国家中缔结废除战争的安全保证条约的建议,但这次建议的内容要丰富得多,除了原来建议的在莱茵兰有关国家间缔结彼此保证放弃战争的条约外,还包括缔结广泛的仲裁条约,确保莱茵兰领土现状,履行凡尔赛条约第42、43条军事条款等公约。(25)德国政府新的态度显然引人注目,是德国重新调整与西方国家关系、寻求大国独立地位的一项重大努力,不管德国目标最终能否实现,对建议讨论的本身即具有价值。
    与德国政府的期望相反,张伯伦对此表示怀疑,他害怕施特莱斯曼提出莱茵兰公约是为了促使莱茵兰全面且提前撤军,担心德国要求英国暂时不要通报法国的背后隐藏着发起英德秘密谈判、离间英法、阻止英法达成同盟的阴谋。1月30日,张伯伦会见德国大使并暗示,“躲在法国背后”的英德谈判将危及法国对英国的信任,他不同意“承担德国提出的、对我们同盟保密的任何义务。”德国的干预只有当英法就西欧安全作出安排之后才受欢迎。同时,为了不使德国收回建议,他也对德国缓解法国安全的行为表示出温和的赞赏。(26)在张伯伦眼中,解决德国问题的大门是在巴黎,在未得到内阁对法国安全要求的最后决定前,他不愿因德国的安全建议而失信法国。
    法国方面于2月9日接到德国建议,尽管建议宣称德国“准备缔结类似的仲裁条约,以和平解决与所有国家的司法和政治冲突”,(27)但法国开始时并未为之所动。法国的注意力集中在争取英国对日内瓦议定书和对法国安全的明确承诺。赫里欧甚至认为德国在安全问题上的主动,目的是为了逃避裁军。然而,法国争取英国的努力未能成功。2—3月之间,英国内阁就安全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总的来说,对张伯伦签订英法双边协定表示怀疑。相当一部分认为,只有当德法实现了和解,英国才能参加包括德国在内的3国或4国的地区性安全保证协定。(28)3月2日和4 日,内阁连续两次开会讨论法国的安全问题。会议排除了英国签署日内瓦议定书的可能性,断然拒绝张伯伦关于达成英法同盟的主张,只是授权张伯伦告诉法国,英国极为重视德国的提议,因为它“为法国的安全和世界和平提供了一个最好的机会”,英国希望“建议能得到严肃考虑”。英国既没有在“日内瓦议定书”被拒绝后就满足法国的安全要求的途径明确表态,也没有对德国的安全建议的实施步骤提出任何意见,这使法国感到十分不满。3月初,赫里欧在与张伯伦举行的会谈中, 坚持强硬立场,提出条约的形式只有英法比或英法比与德两类,并再次强调了撤军与安全之间的联系。(29)为了紧紧拉住法国,促使德国加入英国所期待的“欧洲协调”,张伯伦要求巴德温首相授权明确声明,英国政府同意参与基于施特莱斯曼安全建议的公约,并不惜以辞职相要挟。(30)在克劳的密切配合和巴德温的全力支持下,英国内阁于3月20日正式表示接受参与莱茵兰公约的思想。与此同时, 法国也接受了德国的建议。从此,围绕法国安全问题而进行的谈判得到全面展开,并在1925年10月的洛迦诺会议上达到高潮。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