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洛迦诺会议的起源(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 冯梁 参加讨论

注释:
    ①S·A·舒克尔语。转引自G·A·克雷格和A·L·乔治:《实力和治国方略》(Gordon A Craig and A·L·George, Force and Statecraft),牛津,1983年,第39页
    ②一战后,欧洲几乎所有的国家都面临着自身的安全,但20年代的安全问题通常是特指法国针对德国的安全问题。有关法国安全政策的讨论,可见阿诺德·沃尔夫斯:《两战期间的英法:从凡尔赛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抵触的和平战略》,(Arnold Wolfers: Britain and France, Con-flicting Strategies of Pcace from Versailles to World War Two)纽约,1966年版,第11—28页。
    ③关于一战后德法两国力量孰占优势,存在着法国占有明显优势和德法两国力量基本持平的两种不同观点。这一问题这样看似乎更要客观些;从战后政治、经济、军事和国际地位等有形的方面来看,法国优势较为明显,但从经济发展潜力和人口等无形方面来看,德国的实力地位并不亚于法国,后一种因素也导致了法国对自身安全的不安。
    ④F·J·布朗:《当代世界政治:国际关系问题导言》(Francis James Brown, Contemporary World Politic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roblem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纽约,1933年版,第147页。
    ⑤关于法国与捷、波关系,可见P·韦迪茨:《法国和其东方盟国,1919 —1925;从巴黎和会至洛迦诺的法捷波关系》(Piotr Wardycz, France and Her Eastern Allies, 1919—1925; French-Czechoslovak-Polish Rclations from the Paris Conference to Locarno),明尼阿波里斯,1962年版。
    ⑥这两个文件内容分别见《国际事务概览1924年》(Arnold J ·Toynbee, Survey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1924),牛津,1926年版,第16—27页,第36—64页。对这两条条约的评论见E·H·卡尔:《两战期间的国际关系》)(E·H·Carr,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Between the Two World War),麦克米伦,1985年重印本,第91页。
    ⑦转引自J·内尔:《1914—1945年的法国外交政策》(J·Nere, The Foreign Policy of France from 1914 to 1945),伦敦,1975年版,第66页。
    ⑧安东尼·亚当思韦特所编文件:《失却的和平:1918—1939年欧洲国家关系》,(Anthony Adamthwaite, The Lost Pcac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 Europe 1918—1939),1981年版,第67—68页。
    ⑨“第二次外交政策和安全义务会议”,1925年5月28日。转引自J·R·费里斯:《英国战略政策的演变1919—1926》(J·R·Ferris, TheEvolutionof British Strategic Policy),麦克米伦,1989年,第149页。
    ⑩马丁·吉尔伯特所编文件集:《两战期间的英国和德国》(Martin Gilbert, Britain and Germany Between the Wars),朗曼,1964年版,第44页。
    (11)哈罗德·尼科尔森:《国王乔治五世,其生活及其统治》(Harold Nicoison, King George the Fifth, His Life and Reign),伦敦,1952年版,第405页。又见约翰·康内尔:《外交部:英国外交政策及其制定者之研究1918 —1951》(John Connel, The Office, A Study of British Foreign Policy and it's Makers 1919—1951),伦敦,1958年版,第72页。
    (12)安妮·奥德:《英国与国际安全,1920—1926》(Anne Order, Great Britaln and International Security 1920—1926),伦敦,1978年版,第77 —78页。
    (13)总参谋部备忘录,1924年12月,转引自J·R·费里斯,前引书,第150页。
    (14)张伯伦笔记,1925年1月4日,转引自J·R·费里斯,前引书,第150页。
    (15)转引自安妮·奥德,前引书,第75页。
    (16)有关施特莱斯曼早期政治生涯和政治思想的转变,可参见H·A·特纳:《施特莱斯曼和魏玛共和国政治》第5章,(Henry Ashby Turner, Stresemann and the Politics of Wcimar Republic),普林西顿大学出版社,1963年版。
    (17)关于施特莱斯曼外交政策概念的争论,集中于他是一个民族主义者还是欧洲主义者,是理想主义者还是机会主义者,是东倾势力的代表还是西倾政策的拥护者。此方面著作甚多,不再一一列举。必要时可参见埃贝哈德·科尔布:《魏玛共和国史》一书附录书目,(Ebrhard Kolb, The Weimar Republic, Translated from German By P·S·Falla),伦敦,1988年版。
    (18)施特莱斯曼在1925年9月7日给德国皇储的信中,把“解决德国的赔款问题列入其外交政策之首要目标。此信曾引起学术界长达数年的争论。参见安东尼·亚当恩韦特所编文件集,前引书,第72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