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番曲折,1946年12月到1947年1月,法国社会党组成一党看守政府, 增强了谈判成功的可能性。1947年1月,法国成立了包括共产党在内的新的联合政府,而且共产党国际会议不久将在莫斯科召开,这种形势使英国感到必须尽早解决谈判问题。与法国的联盟条约实现了两个短期目标;支持一个没有共产党参加的法国政府;英法建立友好关系取代法苏的友好关系,因此,这在严格的意义上说并不是北约的起源。 概括起来,也是三点:(1)敦刻尔克条约的主要目标是支持法国的非共产党派别(特别是支持社会党),并阻止法苏结盟;(2)这条约在英国外交政策上的地位,反映了当时仍统治着贝文思想的犹豫不决,即对德国和苏联,谁是主要威胁,拿不定主意;(3)这个条约在冷战中的地位是次要的,没有对利害攸关的重大问题的长期考虑,而且也不是有意识地作为反苏政策的基础的。 一项条约,三种不同的意见。如何解释这种现象呢? 首先,这是因为各个作者的出发点不同。贝利斯着眼于条约的军事--战略性质,探讨英国的防务政策,以及政府和军事部门之间进行的对战略问题的研究。在此基础上,贝利斯的注意力主要放在为建立西欧安全集团而制订的战后计划上。维贝斯和策曼则强调对待这个条约英国内部存在着的政治矛盾,他们两人探讨了战后军事联盟的起源,主要感兴趣的问题,是在那种形势下的强权政治。最后,格林伍德把这条约看作是一项政治上的特别决议,他感兴趣的是英国的对德政策问题,因而特别注意1946年鲁尔危机期间所发生的事件,法国则由于国内动荡使之作为潜在盟友的价值大为贬低。 其次,作者使用的文献、档案材料各不相同。不同的材料,自然会产生不同的意见,支撑不同的观点。但也有一个例外,同一份文件却被引用来证明截然不同的观点。这个文件是外交部常务次官奥姆·萨金特的会谈记录,那上面有贝文写的批语。萨金特对与法国签订联盟条约持积极态度,但是贝文批示:“我看还是等些时候再说吧。”贝利斯引用这个文件,推断疑虑情绪仍统治着当时的外交部。维贝斯和策曼不仅引证贝文也引证萨金特(他反映外交部的战时计划)的话:“英国的主要目标应该是与邻国密切联合以建立欧洲集团,这个集团将使我们有能力在平等的立足点上与我们两个巨人同事(美国和苏联)打交道”。格林伍德只是评论道,英国失掉一个机会。 由于英国外交政策本身就缺乏一贯性,因此作为政策反映的意见也就不可能一致,而产生分歧。1945年秋季到1948年夏季,政府没有一次出面协调过财政、战略和外交政策,直到1949年2月成立常务次官委员会为止,英国外交一直缺乏计划性,外交政策的特点是实用主义。 敦刻尔克条约是战后西方世界第一个建立的军事同盟,有关这个同盟的文章,意见异常分歧,这说明有很多领域还不清楚,有待进一步研究。至少有两个领域,在将来可以取得丰富的研究成果,即:(1)英国外交政策上的杰出人物及外交政策的制定;(2)法国方面对敦刻尔克条约的政策。 有关敦刻尔克条约,下列三组问题必须从法国的角度加以研究解答。 (1)我们都知道,以戴高乐为首的法国临时政府, 为加强其在战后世界的地位,打算建立一个由法国领导的西欧国家集团。法国甚至通知比利时政府,在它与法国签定盟约之前,不能与英国签订盟约。1945年春季,法国、比利时和荷兰签订了一项目的在于经济合作与政策协调的条约(三国理事会),这就使人提出一个基本问题:法国临时政府是否真对盟约本身感兴趣并想与英国签订联盟条约?还是想利用盟约,在地中海东部地区国家及德国这个方面,从英国那里逼出更多的让步? (2)英法关系上产生过一些曲折。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戴高乐辞职之后的法国政府,外交政策上所追述的目标究竟是什么?政府中的组成党派又是如何影响到外交政策目标的?法国外交部长皮杜尔的立场是什么?最后,对待与英国签定盟约,法国内部是否也存在两个对立集团,签约问题是否成为他们争论的焦点? (3)法国的外交政策, 从力图充当三巨头的中间调解人和谋求欧洲大陆上的主导地位,到在遏制苏联上接受美国的领导,在这个演变中,敦刻尔克条约处于何种地位?从法国的观点看,这个条约是针对德国从而构成西欧集团的基础,还是针对更为遥远的东方威胁? [译自<英>伯特·策曼:《英国与冷战:一种可替代的方法--以敦刻尔克条约为例的说明》,原载《欧洲历史季刊》1986年7月第3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