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在社会思想领域,科学、教育与社会伦理追求相一致,赢得了发展余地。 早在17世纪,资产阶级运用清教伦理精神反封建,这种精神影响着几代人的思想观念、伦理道德,推动科学、教育的发展。 清教伦理精神强调个人奋斗、节俭、利用时机,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强调信念和理性是行动和信仰的基础,相信人自身的力量及具体的社会效应,蕴含着丰富的理性主义和功利主义内容,也就是说赞颂神与理性的思考、有效的行动联系起来,从而使宗教有可能容纳科学,整个社会重视知识。 结果,科学和教育走上与社会需要相结合的道路。17世纪产生了一批学术团体致力于研究自然科学与社会应用相结合。1662年皇家学会成立,引导和集中那些向来是随意的,且没有目的的科学研究与工业需要相结合。学会第一位实验监管人胡克在日记中记载:国王和有兴趣的贵族向他施加压力,要他致力于研究有用的东西。⑨整个社会把注意力集中在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上。当时,矿井的通风排水问题是急需解决的生产实际问题,1561—1688年间英国公布的317项专利中,约有75%与此有关。 与科学相一致,教育被看作为社会谋利、为神服务的神圣事业,“教育和对话对于思维有着如此巨大的力量,以致它们仅属于感恩默祷之下,并且常常是感恩祷告的手段。”⑩ 总之,教育、科学、社会效用与宗教一体化,从而使宗教变成科技、教育发展的动力,引起英国经济的飞跃。 18世纪以来,尤其是工业化期间,英国的政治与社会生活逐步走向世俗化。 1688年“光荣革命”后,议会通过“宽容法”,允许除天主教以外的一切教派自由活动,结束了国教的绝对权威,削弱宗教对思想的控制,宗教教派活动频繁,社会各阶层信仰各异,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较少顾虑到宗教派别,较多地注重现实利益。“人们只知道做买卖的是一个商人,发表科学论文的是皇家学会会员。”(11) 科技在工业化中的实际效用,对人们生活产生的作用已显而易见,因此,功利主义的社会观自然而然产生对知识的崇拜,全国上下出现前所未有的崇尚知识的热潮,社会各阶层,尤其是在工业化中成长起来的中产阶级把接受教育、求知当作后代为自身求得一定社会地位的途径,他们鼓励孩子们努力读书,把学校教育看成是自然地表达自己对孩子的爱,并为孩子提供可靠未来的工具。在北部工业地区,工人阶级热烈追求知识,在知识的宝库中汲取养份。据北部博物馆自然社会史记载:织工收藏蝶类标本,织工生活在孤立的村庄中,自己教授几何学,热衷于不同的计算法,甚至每一个织工区都拥有自己的织工诗人,生物学家、数学家、音乐家、地理学家、植物学家等。(12)许多工人领袖把掌握知识作为获取自身解放的一条根本途径,宪章运动杰出领袖奥布莱恩曾经明确宣布:“对工人有用的唯一知识是使他们成为不称职的奴隶的知识。”(13)他们在知识的领域中努力攀登。另一宪章运动领袖托玛斯·库珀记叙自己的学习情况:“在工作日早上,无论三点还是四点起床,我们的第一件事就是读历史、学外语,直到七点钟我去铺子才停止。”(14) 这种求知的欲望与热情形成一股强大的社会洪流,推动、促进科技发展。全国科技研究的组织大量涌现,活动空前频繁,努力解决与生产技术有关的科学问题。 18世纪末,产生了类似于17世纪“无形学院”那样的科学团体。如伯明翰的“月亮会”,它吸收了一些著名的科学家、发明家和工业家,其中瓦特·韦奇伍德都是其中成员。1754年成立的皇家科技协会,其目的就是要把科学与技术紧密地联系起来,在最初的22年中,该学会提供了16625镑, 奖励那些解决特殊生产技术问题的人,尤其是解决下列生产问题突出贡献者:(一)在一些重要地区重新植林;(二)为本国或殖民地引进新的农作物,发明新农具;(三)造成熟练的制图技术;(四)刺激许多机器装置的发明。(15)英国议会也设立各种发明奖,托马斯·隆比与爱德华·卡特赖特都曾经得过奖。 正是这新的社会环境,新的社会思潮,新的生活追求下,教育将对社会、个人产生更大的影响,从而,使教育获得新生的动力。 二 工业化时期,英国的教育在上述诸因素的刺激下,不断地按工业化需要的方向发展,逐步走上适应时代需要的新轨道。 为普通人的学校大量涌现,扩大了受教育范围。当时,许多非国教派组织:卫斯理派、贵格派、教友会派、监理会派等把教育作为解决社会问题的工具,自发地在各地兴办慈善学校,一些资产阶级有识之士出资创办学校。约翰·查特逊夫妇曾为有抱负的学徒创办夜校,为寡妇的孩子创办星期日学校和女校。(16)19世纪初年开始,国家颁布工厂法,强制穷人孩子实施教育后,一些工厂主也加入办学之行列,整个社会办学之风盛行。对许多人来说,开办学校,收取一定的费用,如同找工作、挣工资一样。造船工汤姆森曾回忆说:“我办了个学校,这没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人人都能当教员,人得活下去,办学堂不过和干别的一样罢了。”(17)各地学校象雨后春笋般涌现,据统计:1819年,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拥有星期日学校的数量: 学校数儿童数量 英格兰5162452817 威尔士301 24408 苏格兰807 53449 (18) 可见,至19世纪20年代,星期日学校接纳工人孩子的数量已经非常可观,据罗斯玛丽·奥迨估计:19世纪20年代,几乎每个工人家庭的孩子都能入星期日学校,至1851年5—15岁的工人子弟入学率是75%。(19)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