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学校教育,工人孩子接受宗教、道德教育的同时,接受文化知识教育,曼彻斯特的28所工厂学校中,都教读,其中22所还教授写,10所学校让孩子们学习棉纺织业的应用数学,10多个实例中,女孩子接受缝、织等日常生活技能,4 个实例中,地理作为有用的知识来传播。(20)学校创立优等生给其他学生上课的导生制。 同时,许多普通人的技术学校和大学学院不断涌现,19世纪初开始,尤其是19世纪20年代中期后,技术学校遍布全国,规模不断扩大。1823年,伦敦技术学校建立,人员从1824年的750人增加到1826年的1500人,到19世纪中期,整个英格兰与威尔士有622所类似的学校,拥有60000个学生。非国教派还开办了许多新型的大学学院,约翰·爱迪逊在苏格兰的格拉斯哥筹集第一笔经费, 建立爱迪逊大学。1828年,功利主义者在伦敦开办第一所世俗大学,许多地区也出现类似高等学校,设菲尔德、伯明翰和利兹30年代初创建医学院。 这些学院中,不分贵贱等级吸收学生,中产阶级和工人是学院的成员,伦敦技术学校中,周工资劳动者占全体学生数的2/3。1824年巴克贝克博士(Bikbeck)为学院开学作报告,有100多个工人冒着恶劣的天气,不辞劳累一天的身体来听讲座。 在这些学校中,以传授自然科学知识为宗旨,轻视传统学校教育中的宗教教学,以及死板的文法教育,一切从功利的立场出发,着眼于学科的有用性。伦敦技术学校请格博讲授化学在技术上的应用,巴克培克在格拉斯哥的爱迪逊学院讲授有关机器制造技术的自然物理知识。在伦敦“教育之友”会的推动下,曼彻斯特、里子、纽卡斯尔、肯特等地的学校,通过书、讲座、科学会议讲授机械知识,一些学院甚至排斥宗教和政治书籍,以及讨论有关问题。 这些新兴的学校教育,启动了整个英国教育体制的嬗变,为工业化输送人才。 第一,旧教育体系开始革除弊端,向新的轨迹迈进。旧的教育体系包括一些语言学校、公学和牛津、剑桥等老牌大学,是贵族子弟接受教育的地方,也是较高社会地位的象征,大学教育中,排除非国教徒入学,教学内容以神学为主,加上古典文法等,大部分学校把自然科学课程拒之门外,或者作副科处理。学校中,没有严格的纪律约束,更没有严格的考试制度,教育起不到培养人的作用。有评论道:“英国是一个制造家和商人的民族,却在一个以无知为荣的贵族阶级统治下,贵族们对那些承受着民族的伟大与他们自身的伟大的经济基础一无所知,而他们竟是在牛津受完教育的。他们不愿接受丝毫的科学教育,把它斥为下里巴人的唯物主义,他们只要求一种完全的古典教育。”(21)显然,这套教育制度,是维护贵族特权的工具,也是科学发展的障碍,不符合中产阶级的利益,他们力图革除这些弊端,创造一套适合时代需要的教育体制。而新兴的学校教育冲垮了这保守的堤坝,并为之指明方向。 旧学校扩大招生,1868年,学校研究会估计:几十年前,有100000多所公学系统特许学校建立起来,公学成为中产阶级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之一,各大学向非国教徒开放,学校基本上超越了等级、宗教界限,把有产者各个等级融合在一起。有人评论道:“那些继承一小部分财产的孩子可以从年轻贵族的交往和社会中吸收与他们生活境况,以及狭窄的生活圈子绝然不同的东西。”(22)同样,非贵族子弟也能在贵族的封闭生活中注入新鲜的血液,冲击着旧的等级观念,也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局面,为科学、工业化深入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在教学内容上,自然科学知识初步进入讲台。学校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如:严格校纪,完善考试制度,鼓励竞争,至维多利亚时期,有用的知识成为初级小学教学主要内容,三RS—写、数学、读、机械的地理知识、历史年代、基础科学等成为主要课程,强调自我帮助与竞争的班长制度,使学校与社会一样,为竞争场所,在下一代的思想意识中,灌输一套服从纪律、勤奋创新、竞争取胜的品格。 大学中,实行开放的学术交流,逐步增设现代课程。到19世纪70年代,议会通过“牛津和剑桥法”,指令这两所古老的学校要加强文理科知识教育,攻破贵族、教会禁锢科学的顽固堡垒。 当然,工业化时期,旧教育体系的改革只是初步的,中产阶级还没有完全占领教育阵地,但他们的思想已开始渗入古堡,侵吞着教会、贵族统治教育的机体,引导它向工业需要的方向发展。 第二,办学多样化,如星期日学校、夜校、技术学校等,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工人因经费、时间问题满足不了的渴求知识的愿望。据统计:在18世纪中期,仅一小撮的农家子弟和几乎等于零的都市平民有就读机会,“大部分英国人没有受过教育就走进坟墓,就工匠阶层而言,学徒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23)到1818年,入学人数占人口总数的1/17,达2144000人,1851年占人口1/8。全国识字人数有所提高,1841年,男子识字人数占67.3%,1851年达69.3%,同期,女子识字人数从51.1%上升到54.8%。(24)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有相当大提高。恩格斯在谈到英国工人的知识水平时讲到:“我常常碰到一些穿着褴褛不堪的粗布夹克工人,他们显示出自己对地质学、天文学及其他学科的知识的比某些有教养的德国资产者还要多。阅读最新的哲学、政治和诗歌方面最杰出的著作的几乎完全是工人。”(25)正是他们为工业化的发展,振兴民族经济提供素质较高的劳动大军与技术人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