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技术教育、大学教育为许多工人创造了学文化的条件,使工人在生产第一线掌握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了解一些理论知识,使理论与实践能够较好地结合,有利于掌握、改进、发明技术,加速工业化的进程。费林研究工业化时期的文化史得出结论:大学是造就工业家、发明家最多的地方,许多工业革命时期最伟大的工业家如:约翰·罗巴克、博尔顿、维尔克逊等都是大学中培养出来的。 第四,教育以功利主义思想为指导,注重教育与社会实际需要相结合,强调求实、进取精神,提倡自我能力的提高,使人们较大程度上能够抛弃出身、等级观念,注重自身能力与价值,锻练了一代工业家的品格——进取、求实、创造性、竞争冒险精神,为社会提供具有时代精神的人才。 总之,工业革命期间,教育与工业化是休戚相关的整体。工业化增加了对科技的需要,从而提高了知识的社会价值,提高了教育的社会地位,工业化破坏了旧的社会框架,冲击等级观念,在社会思想领域渗入自由竞争、功利主义内容,引导了教育走上与社会需要相结合的道路。这一新的教育机制打破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普通人也赢得接受教育的权利,使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得到较大程度提高,为社会提供了自信、自强、充满活力的科学技术、管理人才,促进工业化发展。 然而,从全方位、长远的观点来分析,工业革命期间,英国教育还存在种种弊端,阻碍英国经济的发展。 历来,英国政府把教育看成是私人的事业,并不需要国家行政机构参与。19世纪初年,议会开始颁布工厂法,强制儿童实施教育,然而,这些法律既没有经济保障,也没有行政部门严格执行,因此,法令的有效性是有限的。直到1839年,议会才第一次拔款20000英磅作为初等教育的经费,1839年,在辉格党人罗素勋爵的倡议下,设立枢密院教育委员会,这仅仅是政府设立行政部门的开始。因此,学校大多是由社会需要刺激下自发产生,经费主要来源是:私人捐助,慈善事业津贴、遗产津贴和少量的学费。学校普遍存在经费不足、教育设施差的情况。教师的水平之差令人吃惊,教育质量更是不足挂齿,许多学校的教师是残废人或失业者,而且由于教师数量不够,采用高班学生教低班学生。托马斯·达宁是一位鞋匠,他叙述说:“学校中一个孩子朗读到中等程度,被指定去教较小或者低班学生,我是其中之一,很少有时间允许我同时学习写与计算,不学语法和地理。”1847 年统计:诺定汉1109个学生只有24人完全识字。(26) 同时,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初等、中等、高等教育没有很好地做到合理、配套发展,不可能为经济需要提供相互协调的技术人才和高级研究人员。如职业教育是直接关系到工人队伍的应用科技能力及国家的生产效率,德国统一后就开始这方面的工作,到80年代末期,已经形成完整的体系,为各行各业输送人才,有效地促进经济发展。而英国虽然在19世纪初期起,就出现许多技术学校与大学学院,但基本上是民间、宗教团体自发组织,缺少系统性、普遍性。直到80年代后期,英国感到后起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压力后,国家才着手这方面的工作,1889年才第一次通过一项技术教育法令。 结果,尽管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学校教育遍布全国,但对整个民族文化素质、科研能力的提高还是有限的。仅仅在欧洲各国资本主义制度还没有完全取得反封建胜利,知识没有受到高度重视,知识没有与生产密切相结合的时代,英国教育能够鹤立鸡群,成为英国经济走上世界前列的驱动力。况且,第一次工业化只是机器生产逐步取代手工劳动的过程,生产对劳动者的技能,以及技术对科学的要求较低,英国教育体制的弊端还没有充分暴露。到19世纪中期后,技术与科学联系更紧密,这需要整整一代人之前就要造就一批科学家,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知识训练的教育制度,德国等新兴资本主义国家捷足先登,而英国却循规蹈距、改革步履缓慢,最终丧失世界工厂的地位,这是一个沉痛的教训。 注释: ①保尔·芒图著,杨人鞭译:《十八世纪产业革命》,商务,1983年出版,第258页。 ②卡洛·M·奇波拉主编,吴良健译:《欧洲经济史》第三卷,第185—186页。 ③H·珀金:《现代英国社会起源》(H·Perkin, Origins of Modern English Society)伦敦,1985年版,第224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第296页。 ⑤D·C·道格拉斯:《英国历史文件》(D·C·Douglas, English Historical Documents)伦敦,1956年出版,第12卷,第203页。 ⑥D·B·格利格:《人口增长与农业变化》(D·C·Grigg, Population growth and agrarian change)剑桥大学1980年出版,第84页。 ⑦P·格利格:《英国社会经济史》(P·Gregg, A Social and Economic and Economic History of Britain)伦敦,1965年出版,第248—249页。 ⑧钱乘旦:《工业革命中的英国工人激进主义》,博士论文,第58页。 ⑨R·K·默顿著,范岱年译:《十七世纪英国的科学技术与社会》,成都,1986年出版,第91,217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