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上海犹复运动始终采取合法的非暴力的活动方式。由于处在基本上不存在反犹主义和反犹复思想的环境中,又与中国社会保持着友好关系,上海犹复分子从没因为犹复信仰和活动而遭迫害打击。日军占领租界后一些塞法迪犹复分子被捕,并非因为他们是犹复的信仰者,而是因为他们是“敌侨”。在这样一种安全和宽松的环境中,上海犹复运动主要采取公开的合法的非暴力的活动方式,成为上海滩上五花八门的外侨政治组织中最为活跃的团体之一。上海犹复运动的这样一种活动形式,与不少国家地区的犹复组织在一种半公开状态里活动,有的甚至不得不转入地下或采取暴力手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第三、上海犹复运动拥有雄厚经济实力,并以此推进上海、远东、乃至巴勒斯坦的犹复事业。如前所述,犹复组织在上海产生之时,英籍塞法迪犹太人已在上海拥有很强的经济实力,其中沙逊、哈同、嘉道理、埃兹拉等大家族虽对犹复主张的态度不尽相同,但基本上都持同情立场。E·S·嘉道理和N·E·B·埃兹拉还担任过上海犹复组织的负责人。同时,由于上海犹复组织能利用上海的有利地位拓展广泛的国际联系,它也一直得到以美国、英国为基地的国际犹太资本的有力支持,在经济实力上更是如虎添翼。前面已提到上海犹复运动利用这一实力支持上海乃至巴勒斯坦犹复事业的种种事例,这里不再重复。一个城市的犹复运动能拥有如此强的经济实力并发挥如此大的经济影响,恐怕只有纽约等少数几个大都市能与之相比,在世界各地、特别是亚、非不发达国家的犹复运动中十分罕见。 第四,上海犹复运动在办报刊、发挥舆论工具作用方面表现特别突出。据不全统计,从1903年至1949年,在上海出现过的带犹复色彩的报刊多达31种,使用英、俄、德、法、日、汉、波兰、希伯来、意第绪等多种语言;仅从1939年到1945年,上海犹太难民办的带有犹复倾向的德文报刊就有15种,这在当时世界各地的犹太难民社团和犹复组织中都是罕见的。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一些上海犹复报刊不仅在中国,而且在远东乃至全世界的犹太人中都具有很大影响,如《以色列信使》、《我们的生活》、《挑战》、《犹太人的召唤》、《上海犹太早报》(后来的《上海回声》)等都是如此。当然,上海犹复运动之所以在办报刊,发挥舆论工具作用方面表现如此突出,是与上海犹太社区较高的文化素质密不可分的。 这就是上海犹复运动的独特发展形式,一种源于西方的思潮在一个东方大都市兴衰的轨迹。 注释: ①塞法迪(Sephardi)犹太人,原指被西班牙驱赶出来而散居地中海沿岸国家的犹太人,后泛指从西亚、北非移居世界各地的犹太人。 ②《犹太大百科全书》第16卷第1127页,1973年,耶路撒冷。 ③见《以色列信使》报头栏。 ④阿什肯那济(Ashkemazic)犹太人,原指欧洲犹太人,后主要指中欧、东欧、俄国的犹太人。 ⑤卡迪玛(Kadimah),有“向东方”、“前进”之意,欧洲犹复青年学生组织大都采用此名。 ⑥贝塔(Betar)原是纪念早期犹太军事指挥官的团体,后发展为世界各地犹复修正派的青年组织,致力于文体活动和军事训练。 ⑦戴维·克兰兹勒:《日本人、纳粹分子和犹太人,上海的犹太难民社团1938—1945》第377页,1976,纽约。 ⑧利奥·平斯克(1921—1891),俄国犹太医生,早期犹太复国主义理论家,著有《自我解放》等书。 ⑨《大陆报》(China Press),1947年4月23日 ⑩伊尔贡(Irgun)是“全国军事组织”希伯来文简称,是修正派的秘密军事组织。 (11)纪念文集《贝塔在中国》第90页,以色列1973年版。 (12)⑩采方E·约菲记录,1991年10月25日,耶路撒冷。 (13)D.奥弗:《以色列政府、犹太组织和来自上海的犹太移民》,载《犹太复国主义研究》1990年春季号第79页。 (14)《以色列信使报》,1920年10月19日。 (15)根据英文原信译出。可参阅《孙中山全集》第5卷第256—257页,中华书局1985年版,北京。 (16)前引《贝塔在中国》第109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