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日俄战争时期德国对俄政策(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社会科学战线》 韩忠富 参加讨论

1904年1月,霍尔斯太因再次极力要求避免对俄作出不必要的许诺。在1月16日一份官方备忘录及次日他给毕洛夫的信中,他描绘了一幅俄国外交孤立的凄凉景象:“可以确切地说”,他告诉毕洛夫,“在现存这场危机中,帝俄从来没有象现在这样这么多敌人;如果德国与为数如此之多的人为敌,那她肩上的担子会有多重。”在备忘录中他写道:“如果德国站在俄国一边,那么她就不仅是与俄国站在一起,而且将成为俄国的前线,因为德国很容易受到两个联盟的攻击,这种进攻不仅会发生在海上和殖民地方面,而且也将会发生在德国本土。”⑨他承认没有军方专家的意见,对俄德同盟的权威观点就提不出来,但他还是认为对于德国来说,这个同盟的危险是十分明确的,如果德国希望利用俄国在远东的窘境寻求它的让步,那么它没有必要走到有如与之结盟那么远;武装的德国和德国的中立将在远东战争期间在挟制奥匈及巴尔干国家方面为俄国提供帮助,这对俄国而言是十分有利的并且也将有助于德国提出任何要俄国让步的要求。⑩
    霍尔斯太因反对德国与俄国结盟基于当时俄国处于孤立状态下,它将尽一切可能维持其与法国的联盟,这一联盟很可能在一次近东危机中跨掉,因为法国将不可能支持俄国占领君士坦丁堡及黑海两海峡这一俄国由来已久的野心。但是争夺海峡的战争尚未开始,同时法国发现它目前正处于与英、俄极其友好的状态中,“只要这一希望存在并且法国又能把握”,霍尔斯太因指出,“沙俄政府就会小心地避免任何冲突发生,就象它与法国接近一样,因而俄国就结盟一事与德国接近并不与法俄同盟一样,甚至表面上也不一样。”在他看来,对俄国而言,与德国结盟的必要条件是一项现存边界的保证,但反过来,一个德国边界的保证就意味着1871年《法兰克福条约》的保证。很清楚,俄国从它与法国关系角度出发是不会给德国一个这样的保证的;霍尔斯太因甚至认为,德国不用提出与俄结盟的问题,因为那样只能被解释为松动已很微弱的法俄关系的努力。最后他又一次强调,在远东未来的战争中,德国的独自中立对于阻止俄国的敌意并从而获得大量的渴望已久的俄国的让步,将是十分有益的(11)。
    对于霍尔斯太因的主张,威廉二世很不以为然,他虽然也在那份报告上批了“同意”,却不因此而放弃与俄国结盟的主意。(12)然而霍尔斯太因并没有完全失败,他的努力还是产生了一定作用:德皇政府对于远东危机的局势采取了中立立场,这种政策的核心,就是尽量使俄国深陷于远东,既保持与俄国的友谊,又不轻易许诺什么,正象毕洛夫劝谏威廉二世的那样——德国必须避免两件事情,那就是:“首先,同俄国的关系因战争而受到损害……其次,使我们自己被俄国推向反对日本,或者更进一步,反对英国”(13)。尽管如此,与俄结盟的念头在德皇这方面,仍不时沉渣泛起,不时打乱德国对外政策的连续性。
    
    日俄战争爆发后,德国对俄政策随之进入了新阶段。应俄国的要求,德国保证严守中立:同时,德国的盟国,奥匈帝国也向俄国保证不在巴尔干搞突然袭击。1903年秋,尼古拉二世和费兰茨·约瑟夫皇帝在米尔茨斯特格会晤时,就对马其顿的共同政策达成协议,作为1897年奥俄协定的补充。(14)1904年1月8日,林董(日本驻英大使)要求他在伦敦的德国心腹埃卡施,请他保使德国驻东京大使“在当地发表德国保持中立的声明”。当然,要柏林帮忙是无须苦苦恳求的,因为此时柏林恨不能战争马上就爆发,生怕日本或俄国哪一方退缩。因此到1月12日林董已能对这位心腹夸口说:“自从德国和美国发表官方声明严守中立……日本就尽快加速备战,两星期内极可能将有10万军队派到朝鲜。”(15)战争期间,德国外交最主要的特征是在“中立”幌子下起劲地怂恿交战双方专注于战事,尽可能长时间地打下去,以期从中获得好处。它不仅给俄国提供政治、军事和财政方面的支持,也参与对日贷款,也出售武器给日本。仅克虏伯厂就给日本提供了价值六、七千万马克的大炮和军火:“日本还购买了德国船多条”,以改装成军舰(16)。1905年7月, 日本从德英美等国提供的贷款中(第四期贷款)净获6.97亿日元,抵补了其战费总额的40%以上,其中德国贷款所占比重很大。(17)但同时,俄国得自德国的更多。众所周知,沙俄的财政状况是十分脆弱的,战争开始时,它的战费就主要依靠外国的援助,而这其中,德国一直是主要贷款国之一,它的对俄贷款仅次于法国,列位第二。战发不久,卢布的信用就在巴黎金融市场发生动摇,在柏林市场亦有此类危险潜伏,因此,“在柏林交易所大量买进卢布以维持卢布的行市,就成了俄国国库为维持俄国信用而进行的一项支付业务,其必要性不亚于收购债券和贿赂巴黎各大报馆——仅在战前6个月里,这笔开支就高达400万卢布。”(18)1904年5月12日,法国贷款3.5亿卢布给俄国,从而保证了俄国政府到1905年初的战费。但当时彼得堡还没有人会料到战争会象后来那么迅速地结束,因此作出决定,在俄德贸易新税率问题上向德国让步,以换取德国金融市场向它开放,使战争得以进行到胜利。(19)1904年5、6月间,俄军解救旅顺之围的努力终告失败后,俄军被迫向北撤退,日军开始转入进攻。这时法国财政部信贷负责人暗示俄驻巴黎的财政代表,说沙皇政府应当“另寻财源,例如柏林”,以此去解决财政问题。(20)德国迅速抓住了这次机会,尽管俄军在7月24日弃守大石桥,毕洛夫仍在7月28日俄德缔结商约的同一天,签署照会,准许俄国在1905年4月1日前随时可以在德国市场出售债券。(21)德国人这一举动,在两个方面给沙俄带来了转机:其一,在战争的财政来源上,俄国有了选择的余地;其二,由于要到年底才真正需要仰求外债,因此沙皇政府还有6个月的回旋余地来争取战事上的胜利,而战事如能取胜,就能消除巴黎在财政方面的摇摆,使之继续支持俄国。
    1904年10月初,柏林银行家门德尔松来到彼得堡,提议“继续春天已开始的贷款谈判。”此时彼得堡宫庭统治集团中,“必胜的小规模战争”理论,在遭到某种危机后,已为“必胜的大规模战争”理论所代替。其基础是:对内相机行事,对外争取和依靠德国的支持。1904年7月28日,德国批准了对俄贷款,在关税平衡方面对俄作出了200万卢布的让步。对俄国地主和农产品企业主来说, 对德新约把他们输入德国农产品的关税增加了1150万卢布;然而,俄国资本家却从中获得了更多的好处:德国资本家输入俄国的工业品的关税增加了1350万卢布。(22)不仅如此,1904年12月28日以后,德国开始在国内市场销售2.31亿卢布的债券,现款将于次年分批交付俄国国库。(23)不难看出,德国通过对俄财政援助,不仅从中牟取巨额利润,迫使俄国在贸易等方面作出让步,更主要的是给沙俄这台战争机器注入了能源,推动它在远东继续打下去。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