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期间,德国对俄政策不仅仅在于财政方面,更主要的是在既定的方针之下,随着战局的进展,做出相应的调整。整个战争期间,对一些突发事件的处理,充分体现出德国对俄政策的指导思想。例如,在战局开始于俄军不利时,德国极力怂恿沙皇调派波罗的海舰队到远东。1904年5、6月间,陆上解救旅顺失败后,德皇政府即对俄军准备把波罗的海舰队投入远东战场的作战方案大为赞赏。威廉二世致电他的表兄,极尽花言巧语之能事,力促沙皇相信采取这一措施就能解旅顺之围,从而扭转整个战局;特别是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巡洋舰分舰队与旅顺舰队重新合并的尝试无法实现的情况下,“舍此已别无他途”。(24)1904年8月19日,威廉二世在信中暗示尼古拉,“战争的第一阶段已经过去”,指出,“库罗帕特金想必只有18万作战部队,而日军则调集了25~28万人”,但实际情况是数量上的优势在俄军一方,威廉二世这样做,是想促使沙皇相信,“只要波罗的海舰队进入战区,陆军就易于活动,而且会有好的结果。”此外,他还建议沙皇,再从俄国调6 个军团到前线,“编为两个集团军”,援助现在的第四军,使“满州”俄军起到先遣掩护部队的作用,掩护新到的两个集团军的展开。(25)无论如何也不能否认,尼古拉后来作出与此相符的决定,没有受到此中的影响。 当辽阳战役失利后,库罗帕特金正在紧张地制定新的作战计划并进行准备时,在中国东北的俄军司令部于1904年9月23日突然接到彼得堡的命令, 把新开抵远东的军团和旅团遵照柏林的建议,编成第二集团军。(26) 毕洛夫认为,“正是在海上”削弱日本对德国有利。大约在1904年9月13日,他打算让蒂尔匹茨向彼得堡建议,命令旅顺舰队积极行动起来,否则,这个舰队将“无所作为”地毁灭掉。当时蒂尔匹茨的回答还是悲观的:他“不指望此事会有重大结果”;可是仅仅过了10天,毕洛夫和威廉二世“深感欣慰了”,因为“所有俄国的5个炮兵营都已开拔到远东去了”,毕洛夫甚至还判定, “现在可以指望旅顺口和符拉迪沃斯托克的舰队转入进攻,以使波罗的海舰队如果出动的话,其所遭遇的敌人,必然已经被削弱”了;“俄军现在即使用两艘军舰去拼掉一艘日舰也是值得的。”(27) 沙河战役一结束,欧洲外交界马上就流传关于日本可能建议和谈的种种消息。这使威廉二世大为不快。如果尼古拉现在就与日本讲和,德国就会被置于一种进退两难的境地:威廉皇帝虽手握好几张王牌,却一张也打不出去。围绕波罗的海舰队出征一事,德国外交开始了一场大赌博,而舰队行军途中的供煤问题自然就成了一张王牌。德国不惜冒与英国闹翻的危险,把供煤问题整个地承担下来。汉堡——美洲轮船公司经理巴林把此事安排得十分妥贴,他‘得到英国政府的批准,装运加第夫市的煤,运煤的船亦有1/3是英国船,英国的一个大商号参与其事。”(28)德国人所以能在运煤事宜上成功,不仅因为法国所提供的供煤条件过苛,巴林的条件要优惠得多,而且更主要的是,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使沙俄只能完全依赖德国,因为1904年4月,沙俄在巴黎得到的贷款只够维持到1905年初, 而俄国与德国缔结商约同时互换的照会却可使俄国在1905年4月1日前随时向德国金融市场借款。于是战争的进行就不必再完全依靠严酷的法国了;而且俄国还可以借此向巴黎施加压力,使之降低对俄的要求。这样,当战争的重点还在旅顺时,无论是有关财政的种种考虑,还是战局发展的本身,都促使沙俄倒向德国。 于是,威廉二世掌握了主动权。他写信给沙皇说:“波罗的海舰队必能把日本舰队赶回日本港口,而且必定能重建你的海上霸权,”(29)德皇不仅仅是怂恿,而且实际上也帮助了波罗的海舰队的进军。于是尼古拉二世也无意屈服了。沙河战役后,1904年10月19日,威廉二世通知尼古拉二世, “(我)听说英法应日本的要求将出面斡旋和平”,对此沙皇声明说:“(我)将作战到底,直到把最后一个日本人赶出满洲。”(30) 1904年10月22日,波罗的海舰队在行军途中,于多格尔沙洲误击英国渔船。德皇立刻抓住了这个机会,以期挑起英俄争端,从而结成大陆联盟来对付英国或者以此拆散法俄协约。10月27日,威廉二世致电尼古拉二世,建议组成“三个最强大的大陆国家联合”来对付英国,英国“正威胁要禁止德国为俄国舰队供煤”,从而阻止俄舰队继续向远东挺进;他声明说:“而对这种非正义的恐吓,我永远不会做片刻的退让。”次日沙皇回电,要求德皇“草拟同盟条约草案”,认为“法国理应和它的盟国一致行动。”(31)然而法国在事件一发生即看到了英俄冲突可能带来的危险。法国在俄国有大量的投资,而法俄协约则使一旦爆发英俄战争,法国首当其冲地要受到英国的进攻;同时,柏林对于法英战争也不会轻易放过。所以法国竭力在英俄之间斡旋,最终以英国的让步了结此事。大陆联盟对于俄国来说,因之没有必要存在了,因此德国除了“因供煤问题而引起的争端俄国将站在德国一边”外,几乎什么也没有得到。(32) 然而战争急转直下,日益朝着有利于日本的方向发展。紧张的局势由于一个意料之外的情况而突然缓和下来。俄国在远东已被彻底击败——它的最后一支舰队于1905年5月27日在对马海峡被日本歼灭。 维特担负起在美国调停下与日本和谈的任务。于是威廉二世开始一意孤行起来。虽然他想搞大陆联盟,但他想以和平的方式而不是以武力来实现;俄国1905年革命“震动”了他作为君主的“良心”,正如那些在乌克兰建设工业的德国资本家一样,“他想极力支撑住沙皇的威望。”1905年7月24日,俄德二君主在毕由克的游艇上会晤, 尼古拉二世被连哄带骗地同意签订一项针对任何一个欧洲强国的进攻的防御性同盟条约。(33)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