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几个星期德皇以为他已实现了他所规定的目标:同俄国人已经结盟,大陆联盟即将随之而来。他认为,在摩洛哥问题上再制造更多的麻烦已没有什么意义了,相反应该与法国和解,使它在思想上有所准备,在宣布毕由克条约时能够接受。霍尔斯太因反对这种作法,他认为应在即将召开的有关摩洛哥问题的国际会议前就有把握击败法国。毕洛夫不采纳他的意见,因为“真正关系重大的事情是从摩洛哥这乱七八糟的事态中脱身出来,这样才能保持我们在全世界的威望,并尽可能考虑德国的经济和金融利益。”(34)但事与愿违,毕由克条约及可能由它带来的所有纸上结构在一夜之间就土崩瓦解了:在俄国方面,这个条约是出于沙皇对英国的愤恨,以及在远东战衅再开时能得到再保险的希望;但1905年9月5日,在美国的调停下,维持和日本人议和了;日本人也已经精疲力竭了,而和约则给了俄国那些稳健派所要的一切:虽然日本人控制了朝鲜半岛,但他们并不因此而想得到整个中国东北。这样,如果俄国要打一场复仇战争就没有什么认真的目的;而英日同盟新的盟约也排除了这样一场战争的可能性——新盟约的范围扩大到印度,此后如有一国而不是原来的两国对它们进攻,盟约也将付诸实施。(35)这对于毕由克条约无疑是一记迎头痛击,因为如果俄日再战,德国的威胁将不再使英国保持中立,它已保证在任何情况下都将干预;俄国也不可能计划在德国的支持下进攻印度,那样日本同样也会干涉;最有决定性的原因是,俄国政府需要法国新的贷款,以扑灭革命和恢复经济,他们不敢威胁法国,更不敢在没有法国的情况下同德国结盟。因此,尼古拉二世不得不取消他的工作“成果”,10月7日他写道:“我认为, 毕由克条约生效一事应该搁置,直到我们得到法国对它的看法,”11月23日他又写道:“俄国没有理由抛弃它的盟友或突然干扰它。”俄国人无意促成法德和解,更不想同德国订立广泛的联盟,因为这样的同盟将不可避免地引起新的“克里米亚同盟”。(36)于是摩洛哥问题重又回到国际事务的中心:而在以后的危机中,德国人到处碰壁,头破血流。 19、20世纪之交,远东成了国际关系格局的重心。在中日甲午战争之前,这里并不为欧美列强所特别重视;此后,远东迅速登上世界政治舞台并逐步发展成为前沿。围绕日俄在远东冲突的发展,整个国际关系格局及列强外交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远东问题的尖锐化及英俄在东亚矛盾的激化曾一度使英德对抗的外交后果在这一地区有所缓和,英国甚至还数度与德国人谋求和解。但不久以后,英德关系由于受到远东冲突的影响而重又直接对抗起来了,法国在欧洲丝毫得不到深陷远东的俄国的支持,因为远东问题引起的日俄战争则加速了英法走向协约的进程,从而导致整个国际各种力量的重新组合。德国人成功地把俄国人拴在远东,但却未能组成其梦寐以求的“大陆联盟”,从而分裂法俄协约并阻止英俄接近化为泡影。在日俄战争中,德国外交决策机构内部矛盾重重,行动常常缺乏远见并经常不一致;从而导致其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的经常不能保持连贯;随着战争的发展,德国外交失败接踵而致:它并未能利用俄国专注远东、法国软弱无援之机保持它在欧洲的“行动自由”,击败法国并阻止英法结盟,反而因其在摩洛哥的“自由行动”而陷入孤立;三国协约因之最后形成。世界范围内的外交竞赛终于趋向结束,随之而来的,则是两大集团间刀兵相见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了。 注释: ①②③④Ken Shen Weigh: Russo-Chinese Diplo-macy the Commerical Press 1929, P114、P114、P115、P113。 ⑤⑧⑨⑩(12)Norman Rich Freidrich Von Holsten-Politics and Diplomacy in the Era of Bismarck and Wilhelm ⅡCanbridge Uni. Press 1966, P678、P679、P680、P680、P680。⑧同见“Ameriean History Review”Dec.1970、 P1965。 ⑥⑦(11)Die Grosse Politik der Ewropaichen Kabinette 1871—1914 Sammlrng der Diplomatischene Akten des Awowartiqen Amtes Vol. XLXiPP33—34、PP26、PP46—52。 (14)〔苏〕赫沃斯托夫《外交史》中译本,三联书店1979第2卷,第733页。 (13)(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36)〔苏〕罗曼诺夫《日俄战争外交史纲(1895—1907)》中译本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第437页、379页、480页、741页、423页、468页、470页、671页、472页、481页、470页、474页、478页、478页、480页、481页、483页、485页、489页、708—709页。 (33)(34)(35)A·J·泰勒《争夺欧洲霸权的斗争(1848—1948)》中译本,商条印书馆1987,第480页、482页、482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