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日本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与吸收外来文化(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扬州师院学报(社科版 钱澄 参加讨论


    如此大规模地吸收外来文化并贯穿整个历史发展的全过程,这在人类历史上是仅见的。日本历史上每一次通过改革对外来文化的吸收都呈现出这样的特点,这就是对外来文化的吸收表现出一种如饥如渴的状态,可以称之为“文化饥渴症”。具体表现为这样几个方面:
    首先,承认外来文化的优越性,以一种批判甚至否定的心态对待自己的传统文化,从而超越“自我”,这是日本能够大量吸收外来文化的出发点。明治维新时期,福泽谕吉就曾对日本和西方的文化作了比较:“以日本人的智慧与西洋人两相比较,从文学、技术、商业、工业等最大的事物到最小的事物,从一数到百或数到千,没有一样能高于西洋,没有一样能和西洋相比拟的,并且也没有人敢和西洋较量一番的。除了天下至愚的人以外,没有人会认为我们的学术、工商业可以与西洋列强并驾齐驱的。谁能以排子车和火车相比,又谁能以日本刀和洋枪相比较呢?我们还在流行阴阳五行之说的时候,他们已经发现了六十个元素。我们还在以天文卜吉凶,他们已经制造了慧星历,并进而研究了太阳太阴的实质。我们认为人是居住在不动的平地上,他们已经知道地圆而且是转向的。我们认为我国是至尊的神州,他们已经足迹遍于全世界,到处开疆辟土,建立了殖民地,政令商法之齐备,远比我们优越的东西很多。所有这些问题,按目前日本的情况来看,没有一件可向西洋夸口的。”(15)这种比较可谓是入木三分,福泽谕吉对外来文化的心态,实际上也代表了日本人对外来文化的心态。
    其次,积极主动地学习和吸收外来文化。例如大化革新时期及以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日本便一次次地派出大规模的遣唐史团到中国,同时还派留学生和僧侣长期在中国学习。派遣唐使团的目的,一方面是发展与唐朝的睦邻关系,交换宫廷贵族需求的珍贵物产;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方面则是吸取唐朝丰富的典章制度,以促进日本的改革与发展。
    明治维新时期,日本人吸收外来文化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更明显地表现出来。明治初期,1871年12月明治政府便派出以岩仓具视为首的遣欧美使节团,先后对欧美12国进行考察,历时1年9个月,耗费100万日元(占明治政府1872年财政收入的2%以上),全面考察了欧美各国的社会制度,以便从各方面大规模地学习西方的制度和经验。岩仓使节团规模之巨,历时之久,耗费之大这在日本史上是没有先例的,在世界史上亦属罕见。而且岩仓使节团的重要成果,不仅在于调查、研究、介绍和普及了有关西方世界的知识,重要的意义在于他们迅速投身于改造旧日本和建设新日本的实践之中,加快了日本的改革步伐。
    第三,全面、系统地移植和摄取外来文化。如大化革新时期的日本,几乎把世界上最先进的大唐文化,全盘移植到日本,大到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小到风俗习惯,甚至连文字都加以吸收。再以战后日本为例,不仅吸收和认同了西方资产阶级关于民主的价值观念,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而且大规模地引进美国的先进科学技术,甚至人们的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也出现了摹仿美国的倾向。
    虽然每次改革都大规模地引进和移植外来文化,但日本文化决不是外来文化简单的复制品,在对外来文化消化、吸收的过程中又形成了另一个特点,这就是实用主义。具体地说,就是在使外来文化变成日本自身文化时,进行加工、改造,使其符合日本的具体国情,从而形成日本的特色。例如大化革新时期,日本大量地吸取了中国儒家思想中的政治观念,但同时却将其改造为日本的伦理道德。中国儒学的主要概念和核心思想是“仁”,而在日本却强调“忠”,而且“忠”在中国和日本却有着不同的含义,“在中国,忠诚意味着对自我良心的真诚,而在日本,虽然它也在同样的意义上被使用,但它的准确的意义基本上是一种旨在完全献身于自己领主的真诚。”“忠臣必须为自己的君主奉献出全部生命”。(16)所以,“中国的儒教无论怎么说都是人道主义的,而日本的儒教显然是民族主义的”(17)。再如明治维新初期,由于对西方文化缺乏正确的认识和全面了解,出现了盲目崇外的倾向,明治政府及时引导,提出了“和魂洋才”的口号,使日本走上了欧化而又不同化的正确道路,通过改革,建立起一套既合乎世界潮流而又适合日本国情的近代文明。还有,战后民主改革是以美国的价值观念为指导思想的,但并没有完全照搬美国的制度,“而是提出了日本人自二十年代以来一直作为楷模的、英国议会政府体制完善化方案”,“这个方案就和日本过去的政治相一致,因此受到绝大多数日本人民的欢迎”。(18)根据这个方案,天皇被作为国家的象征保留下来。这个方案虽然由占领当局提出,毋宁说是迎合了日本人的心理需要。也许,最能反映日本人实用主义特征的是它的文字,母体是中国的汉字,经过改造,却完全成了日本的文字。
    
    日本在吸收外来文化过程中所表现的“文化饥渴症”和实用主义这两个特征,是有其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的。
    首先谈外部原因。从日本历史上的三次重大改革看,每一次日本文化与外来文化接触时,外来文化均处于绝对优势,具有无可争辩的优越地位,如大化革新时期的唐文化、明治维新时期的西方文化、战后民主改革时期的美国文化,都是如此,与日本文化之间的差距是非常明显的。在先进的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只有两个选择,要么被历史淘汰,要么通过融合或依附于外来文化的体系上而获得新生。从这个意义上讲,日本吸收外来文化是被迫的。
    但仅此一点未必一定能造成日本对外来文化的积极吸收。如鸦片战争之际的中国就具备了这样的外部条件,却迟迟未能象日本那样迅速走上近代化之路。所以,决定一个民族能否吸收外来文化的关键因素还在于其本身的内部原因。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