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日本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与吸收外来文化(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扬州师院学报(社科版 钱澄 参加讨论

内部原因就是日本民族自古以来就存在的危机意识。危机意识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生存条件。日本国土狭小、人口密布、资源缺乏,且巨大的自然灾害如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等频频发生,这就迫使日本人不断地追求一个有利的生存环境。吸收先进的外来文化,以提高本民族的知识水平和生产水平,更新文化结构便成了弥补自然条件欠缺的一个重要办法。当然,为了弥补自然条件的欠缺,日本在历史上曾多次误入歧途,这就是对外扩张。从4 世纪国家形成后对朝鲜半岛的掠夺,到二次世界大战大规模地对外侵略,都说明了这一点。历史已证明,这是一条自取灭亡之路。二是地理环境。日本列岛四面环海,古代日本与外界相对隔绝,千百年来隔绝于与外族的交融,从而形成了其民族结构的单一性,也形成了其文化结构的同一性。正因为如此,日本文明便不能与以中国文明为主体的东亚文明同步发展,而处于一种相对停滞的状态。但日本与外界的隔绝又不是绝对的,当通过文化和商业的交往接触到发达的中国文化时,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差距便明显地表现出来,一种危机意识便自然产生,要么大量摄取先进的中国文化,要么使自己的文化永远处于停滞、落后的状态。由于这个原因,就使得日本文化不能按自身的内在规律发展和完善,而只能大量吸取现成的外来文化。也正由于此,日本对于外部世界的变化和外部文化的发展极为敏感和关注。
    由于外因和内因合力的作用,形成了日本文化的特殊结构——组合式结构。这种结构的文化的主要特征就是无固定主体,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和可塑性。外来文化与固有文化共同构成一个组合体,两者的关系是“杂交”,而不是同化。对外来文化与固有文化的取舍、搭配,完全根据日本国情的实际需要,即是否有利于日本民族的生存和发展。以此为宗旨,对先进的外来文化大量地摄入、移植、嫁接,使其在文化组合体中占主导地位,但对固有文化——其中很大成份又是前一个历史阶段所吸收的外来文化——不是简单地抛弃,而是使其有价值的部分合理地保存下来,不失去自己的民族特色,这充分体现了日本民族讲求实际的精神。随着时代氛围的变化,这个文化组合体又不断地更新内容,变换自己的装束,进行新的文化组合。而且吸收外来文化的机会越多、范围越广泛,内涵也就越丰富。正是由于文化结构上的这一特殊性,才决定了改革与吸收外来文化之间的必然关系。但是,组合式结构的文化缺乏历史的连续性,而是随着历史的变迁大量地更换自己的内容,形成了一种对外来文化强烈的依赖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妨碍和影响了本民族独创精神的正常发挥,因而也就无法对其他民族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也就难以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达到最高层次。近代日本著名思想家中江兆民即指出日本“无独创性哲学,政治上无主义”,这便是对日本文化的生动写照。
    注释:
    ①参见王金林《简明日本古代史》第24页,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②《旧唐书·刘仁轨传》。
    ③⑤⑨(18)埃德温·赖肖尔《日本人》第44~45、108、115、112页, 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
    ④《大日本古文书》(幕末外国关系文书之一)第846页。
    ⑥⑦⑧户川猪佐武《战后日本纪实》第18、15、17页,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⑩参见埃德温·赖肖尔《日本人》第45~48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
    (11)(15)福译谕吉《文明论概略》第11、96页,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12)《法令全书·政体书》,载《世界历史》编辑部编《明治维新的再探讨》第169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13)《大日本帝国宪法》,载《世界历史》编辑部编《明治维新的再探讨》第194页。
    (14)参见赫赤、谭健等著《日本政治概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16)(17)森岛通夫《日本为什么“成功”》第10、23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