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西欧国家社会经济政策的调整(4)
战后西欧公民社会经济权益的扩大突出地反映在社会保障制度的广泛建立上。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是二战后首先在英国,继而在其他西欧国家中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的。在英国,1945年工党上台后,就以贝弗里奇报告为基础,大搞福利国家。在政府颁布的一系列立法中,主要有:国民保险法、国民保健法、住房法、房租管制法以及国民救济法。通过这些法案以及后来的某些补充修改,英国就建立起了一整套包括生、老、病、残、死的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障体系。自1945年10月起,法国也颁布了大量法令,几乎所有就业人口均可按有关规定和程序,享受到不同类别和数额的保险。法国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包括:老年、伤残和死亡保险;疾病、生育保险;家庭补贴以及失业保险。德国在二战以前,就形成了较完整的社会保险体系。战后通过恢复与发展,联邦德国建立起了以疾病、养老金和失业三大保险为主体的高水平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在意大利,社会保障的基本内容有:退休保险、医疗保健、工伤事故和职业病保险、家庭补助、失业保险、社会救助、教育、住房等,其中以退休、医疗保险居首要地位。 无疑,在战后西欧各国,社会保障事业均获得了长足的普遍发展。它已经不是过去那种零星的、分散的“社会救济”或“施舍”,而是全体公民得到法律保护的、理应享有的社会权利。现代西欧的社会保障制度,实质上是一种由国家计划、又由国家实施的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社会保障资金大部分由国家、企业主承担,个人只交纳少量部分。这一体系对于维持和扩大社会再生产、保证社会稳定、缓和社会矛盾起到了均衡兼顾的有益作用,是资本主义社会自我调节的重要机制。应当承认,西欧社会的“一揽子”保障制度,虽未根本触动资本主义社会按资本分配的基本原则,但确实给广大中下层人民带来了一定的社会经济利益,使他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得到了社会化的保障。那么,战后西欧为何社会保障能够得到如此广泛而普遍的发展呢?应当说,这是战后西欧社会历史的必然产物。首先是广大人民群众和左派力量的斗争和推动。马克思指出:“一般说来,社会改革永远也不会以强者的软弱为前提,它们应当而且将是弱者的强大所引起的。”(16)正是在战后西欧人民力量强大和政治影响空前增强这一特定环境中,他们关于社会经济变革的主张才能够在某种程度上付绪实施。战后西欧的各国议会,基本上是由左翼政党占据支配地位的,这就保证了有关进步性立法的提出和通过。其次,战后西欧生产力水平的迅速提高、经济的持续增长以及工人阶级剩余价值剥削率的扩大,使西欧各国有可能用“福利”来代替“济贫”,使社会保障由过去向少数极贫困的人提供某些帮助变为对全社会每一成员提供全面的保护。最后,西欧各国社会党(包括社会民主党、工党等),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亦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战争是万能的导演。在战争的作用下,战后西欧地区出现了大变革的氛围,并同时造就了推动和实施社会经济调整的强大力量,由此导致西欧社会在战后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这些变化在总体上表现为社会的进步,即资本主义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人民权益的扩大。正如毛泽东同志当时所指出的那样:“战争教育了人民,人民将赢得战争,赢得和平,又赢得进步。”(17) 注释: ①R·豪斯塔什:《全国抵抗运动委员会》,巴黎1958年版,第458页。 ②④亨利·米歇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上册第142页、下册第235页。 ③⑨德里克·W·厄尔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欧政治》,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年版,第3、6页。有些数字系作者计算结果。 ⑤吉尤赛普·蒙玛丽拉:《法西斯主义后的意大利》,第31页。转引自文暖根等著:《欧洲反法西斯抵抗运动史》,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66页。 ⑥⑧⑩阿诺德·托因比等著:《欧洲的重组》下册,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版,第816、801、817页。 ⑦A·格罗塞:《战后欧美关系》,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第82页。 ⑨阿伦·斯克德、克里斯·库克:《战后英国政治史》,世界知识出版社1985年版,第7页。 (12)米列伊科大斯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经济和政治》,世界知识出版社1960年版,第175页。 (13)《世界经济年鉴·1981》,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274页。 (14)《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64页。 (15)《莫内回忆录》,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版,第27页。 (1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284页。 (17)《毛泽东选集》(合订本),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1031页。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