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世纪前泰国湾和泰国境内的古国在东西海上交通中的地位
一、两汉时泰国湾是汉船必经之地 西汉武帝时,中国国力强盛,为进一步扩大西汉王朝在海外的威望,重视发展对外的陆海交通。汉武帝在两次遣张骞出使西域诸国。开辟举世闻名,横跨欧亚大陆的陆上丝绸之路的同时,积极发展与海外各国的贸易和文化联系,又开辟了从我国雷州半岛起航的南海丝绸之路。 中泰两国自古以来就是亲密的邻邦,早在公元前两国就有了海上交通。据《汉书·地理志》卷二八下“粤地条”记载,汉武帝时(公元前140~前87年)我国海船就从雷州半岛的徐闻、合浦起航,带了大批黄金和杂缯(丝绸),途经都元国、邑卢没国、谌离国和夫甘都卢国,航行到印度半岛南部的黄支国(今印度康契普拉姆),去换取上述国家的珍珠、宝石(明珠、璧琉璃、奇石异物)等特产,然后从已程不国(今斯里兰卡)返航。上述途经国家的古地名,中外学者已有许多考证,但众说纷纭,难以统一,其中都元国,有学者认为故地应在今越南岘港,这样才符合航线顺序的走向。①但也有学者将它考在泰国的北大年(Patani)、洛坤(那空是贪玛叻Nakhon Srithamarat)或克拉(Kra)地峡一带; ②邑卢没国考在今泰国境内的叻丕(Ratburi), 或华富里(Lopbury);而谌离国则为泰国的佛统(Nakhon Phatlom)或尖喷(Chumphon)、巴蜀(Prachuab)和在今缅甸的丹那沙林(Tenasserim)。③中外学者的这些考证尽管意见还不完全一致,但是这条航线的走向,必须进入今日的泰国湾,然后横越马来半岛北部,今泰国南部的东西两岸,基本上是一致的。这是因为两千多年前,我国的造船和航海技术还不发达,还未掌握季风的规律,当时中国海船的性能和续航能力,还不能横渡大海,只能沿着中南半岛的海岸线航行。因此从航程的时间、顺序和续航能力来考虑,航行五月到达的第一站都元国、应该是在今越南沿海的要港,如果将它考在泰国的北大年等地,那么以后到邑卢没国和谌离国的航程时间和顺序就难以考虑了。所以我同意朱杰勤教授生前的考证,似在今越南的沱壤(今岘港)。从都元国又船行四月到达邑卢没国,又船行二十余日到达谌离国,步行十余日到夫甘都卢国。 这一段航程,我同意有些学者们的考订:汉船从今越南岘港南下航行到金瓯角进入泰国湾后,一是可以入泰国的夜功河上溯到叻丕(叻武里)和佛统,陆行越三塔关(Three Pagoda Pass)至今缅甸濒莫塔马湾的毛淡棉港。这条航线是连接东岸的曼谷湾和西岸的莫塔马湾的海陆联运的国际贸易通道。二是可以航行到泰国南部克拉地峡附近的东岸要港如北大年、万伦、巴蜀、尖喷(春蓬)等要港,利用半岛中的河流换小船、中间只要走几里陆路就可横越半岛至西岸。例如东岸的要港万伦(Bandon泰名素叻他尼),距大比河出海口只有6公里。 利用这条河流可通往半岛西岸的达瓜巴(今中国地图称塔库巴、华侨称高巴),也就是托烈密《地理志》中的达哥拉(Takola),从这里可乘大船到拍那莱山,改换小舟到河之尽头,陆行8公里就到大比河的源头,可直航到东岸的万伦港,然后入海至泰国湾。这是横越马来半岛东西两岸海陆联运路线的捷径之一。象这样可横越马来半岛、沟通东西两岸的海陆联运的通道很多。据黎光远先生研究共有11条。④这就是为什么汉船不绕道马六甲海峡,而利用马来半岛上克拉地峡这一自然地理条件,横越半岛的主要原因。当然还有其他的原因,如当时马六甲海峡风浪大,航行艰险,且有海盗出没,劫掠货物,故《汉书·地理志》中有:“亦利贸易剽杀人。又苦逢风波溺死”等语。据记载汉使“赍黄金杂缯而往”,可见汉船中装载的货物都是黄金、丝绸等贵重物品,与各国交换的“明珠、璧琉璃”等特产。也是罕见的珍宝,采取横越半岛不但比绕道马六甲海峡要安全可靠得多,而且还可大大缩短航程。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是这样,不但把他们最早发明的丝绸奉献给海外各国,而且把向外传播丝绸与征服海洋结合在一起,以其勇敢勤劳和智慧,利用和克服种种自然障碍,终于开拓出这条通向印度洋的航路。由于这条航路是以丝绸贸易为开端,又途经南海,因此,人们就称它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南海航路。这条南海航路是通过泰国湾和泰国作为最早联系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各国交换商品的纽带。而今天的泰国湾和泰国如上所述,正处于这条最早的南海航路的必经之地。不但在地理上居于重要地位,而且在古代东西海上交通、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中,曾经发挥过重要的媒介作用。 东汉时,今泰国境内尚未统一,南部沿海地区主要由孟族先民统治。而西北则由今泰族同源的掸国统治。据《后汉书·西南夷传》记载:“永元九年(公元97年)徼外蛮及掸国雍由调遣重译奉国珍宝,和帝赐金印紫绶,小君长皆加印绶钱帛。”“永宁元年(120年)掸国王雍由调复遣使者诣阙朝贺,献乐及幻人,能变化吐火,自支解,易牛马头,又善跳丸。数乃至千,自言我海西人。海西即大秦也。掸国西南通大秦。明年元会,安帝作乐于庭,封雍由调为汉大都尉,赐印绶金银彩缯(丝调)各有差也。”《顺帝本纪》又载:“永建六年(131年)十二月, 日南徼外叶调国(今印尼爪哇)、掸国遣使贡献”。根据以上记载,我们可作以下分析: (一)掸国的出现说明将近两千年前,与今泰族同源的先民已建立了早期的部落国家。这个掸国设有大小君长等级的政权组织,从东汉王朝封雍由调为“汉大都尉”(相当于一个郡的太守)来看,这一官衔相当大,可见其辖地一定范围很广。有学者认为掸国在今缅甸掸邦。其实,它的领地不只限于今缅甸掸邦,应该包括今泰国西北部、缅甸东北部的掸邦、中国云南的西双版纳和德宏傣族自治州,乃至包括今老挝的一部分。它是泰族(Thai, Siam)、掸族(Shan)、傣族(Tan)同一族源的跨国民族,分布在中南半岛北部,包括泰、缅、中、老的交界处,是一个由几个部落组成的部落联邦国家。从掸国使团在汉都洛阳表演的音东杂技来看,它已有相当高的文化。再从安帝“赐印绶、金、银、彩缯各有差”来看,中国的丝绸已经开始作为外交礼品而传入泰、缅等国。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