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穆斯林历史上频繁出现谋杀和暗杀等政治暴力现象,有些西方学者因而认为伊斯兰教富有战斗性,这是穆斯林政治暴力异常激烈的重要原因。如奥利弗指出:“伊斯兰教以剑开始,以剑维持,也将以剑终结。”⑨就伊斯兰教经典来说,它并不比其他宗教更好战。《古兰经》提醒人们应当“以德报怨”,“你应当以最优美的品行去对付恶劣的品行,那么,与你相仇者,忽然间会变得亲如密友。”《古兰经》还明确讲:“谁愿信道就让他信吧,谁不愿信道,就让他不信吧。”⑩并不主张强迫人们信教。犹太教在战争中将异教徒全部杀绝,伊斯兰教则允许犹太人等“有经典的”民族在缴纳人头税的前提下保持信仰自由,对信仰多神教者先劝其皈依,不皈依者才处死,但禁杀妇女、小孩和僧侣。 中东地区的政治暴力更多地同该地区穆斯林的民族特点联系在一起。穆斯林的主体是阿拉伯人。据阿拉伯学者艾哈迈德·爱敏说,伊斯兰教诞生前,阿拉伯人好战成癖,“阿拉伯民族是神经质的民族,常常为了一点细小的事故而暴跳如雷,不可遏止。遇到个人的人格或部落的荣誉被损害时,立刻拔剑而起,牺牲性命也在所不惜,战争甚至已成为他们平常的习惯和日常的生活了”(11)。中东穆斯林包括了阿拉伯各个部落和波斯等许多民族,长期的部落械斗和民族冲突在他们中间埋下了仇恨的种子。“伊斯兰教试图以忠于更广泛的兄弟情谊和一部广泛的法典,来打破狭隘的民族意识。在建立对它的忠诚方面,伊斯兰教确实逐渐获得了成功,但忠于旧有部落的潜流仍然存在,它一次又一次地表面化,以致破坏和谐,造成分裂”(12)。当伊斯兰热情渐渐冷却后,原有的矛盾凸现出来,冲突的各方都从伊斯兰教中寻找理论根据。 伊斯兰教是一个囊括社会各方面内容的宗教,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几乎无所不包。“它在宗教信仰和政治忠诚之间,或象西方思想限定的那样在‘教会、国家和社会’之间,没有做出明确区分,没有这种区分给先知的子孙带来了麻烦。结果,社会不满很方便地用政治词汇来确定,而宗教分歧几乎自动地转化为政治行动”(13)。民族分歧、部落矛盾导致了宗教派别的产生,各派在《古兰经》中各取所需,皆以正统自居,而把对手贬为异端。在伊斯兰教法中,背教、渎神、不信奉真主和先知是“最大的犯罪”,而在圣战中杀人是正当行为。圣战的牺牲者可进入天国乐园。阿萨辛所以能视死如归地暗杀敌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穆斯林崇拜烈士的心理。“袭击者被称为‘费达伊’(奉献者、献身者),表明他们是宗教献身者,他们摆脱了一切罪恶,得以进入天国”(14)。此外,由于伊斯兰教保留了“以命偿命,以眼偿眼,以鼻偿鼻,以耳偿耳,以牙偿牙,一切创伤,都要抵偿”的原始的同态复仇原则,暴力冲突循环不已,日趋剧烈。政治矛盾,宗教分歧,民族、部族和家族间的隔阂,甚至仅仅出于对统治者的厌恶都可能引发暗杀等政治暴力现象。公元644年,哈里发欧麦尔在麦地那清真寺被一个波斯奴隶所杀。 哈里发奥斯曼上台后,大小官吏全部任用倭马亚族人,引起以前就与倭马亚人有隙的圣族哈希姆族及其他家族的反对,结果奥斯曼被一群心怀不满的阿里派穆斯林所杀。倭马亚家族的叙利亚总督穆阿维叶认为应“以牙偿牙”,于是向阿里发动进攻。阿里派则因为阿里同意“古兰裁判”而分裂,属于十叶派的台米姆人认为只有安拉才有权裁判,因此阿里已成为叛教者。这些人组成哈瓦立及派,将阿里暗杀。这样,在四大哈里发中有3人死于谋杀。所以有人认为,早在阿萨辛之前, 穆斯林就实行过经常性的暗杀。“从八世纪开始,暗杀者就对《古兰经》进行比喻式的解释,并杀死反对他们的人”(15)。到阿巴斯人推翻倭马亚王朝后,将倭马亚家族王室成员几乎杀绝。就其本质来说,伊斯兰教初期穆斯林内部的政治暴力与其说是宗教斗争,不如说是民族、家族和部族之间在宗教名义下争权夺利的斗争。 二 古代中东地区的西卡里和阿萨辛运动都是当时的重要事件,因此必然会产生重大历史影响。他们奋不顾身的牺牲精神成为鼓舞后来者的精神源泉之一。在本世纪30年代巴勒斯坦阿、犹两个民族的斗争中,阿拉伯激进分子就采用了阿萨辛成员的名称“费达伊”。而鼓吹全面暴力的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修正派思想家阿巴·阿契迈尔在一本小册子中,把西卡里称为“无名英雄”(16)。穆斯林作家写下许多关于阿萨辛运动的小说和戏剧,把哈桑·伊本·沙巴誉为赶走异教徒的“真主的复仇者”。 在犹太教和伊斯兰教的文化背景下,宗教矛盾,民族、部族和家族矛盾导致了阿萨辛和西卡里运动及其他政治暴力现象。这些矛盾此后不仅没有减小,反而趋于尖锐和扩大。中东社会中四种根深蒂固的矛盾成为现代政治暴力的催化剂。 (一)教派矛盾的持续存在与激化 中东地区固然存在着穆斯林与其他宗教信徒不可调和的斗争,如哈瓦立及派中的爱兹莱格派“是宗教上的狂信派,对拒绝改宗其信仰的一切非穆斯林都加以杀戮”(17)。但穆斯林内部的教派矛盾更为剧烈、深刻。伊斯兰教先是分成逊尼派和十叶派,不久又分裂出哈瓦立及等派别,各个派别因种种原因又出现更多分裂。这些派别往往相互敌对,并采用暴力手段来对付自己的敌人。其典型表现就是十叶派的多数伊玛目死于逊尼派哈里发之手。教派冲突也和穆斯林社会的传统矛盾交织在一起。如分属十叶派和逊尼派的南、北阿拉伯人的矛盾在倭马亚王朝末年达到白热化程度。这两大集团到处发生冲突,“双方之间的残酷斗争一直延续到现代,给伊斯兰教带来了巨大的灾难”(18)。在伊斯兰社会中,社会矛盾也表现为教派斗争。1511年奥斯曼帝国小亚细亚爆发的人民起义就打着十叶派的旗号。塞里姆一世政府也用反对十叶派的名义来掩盖其对一切异己分子的镇压。当局把他们不喜欢的人都视为十叶派信徒,并有计划地屠杀了四万多名“十叶派分子”。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