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阿犹矛盾引起的暴力冲突 1917年11月英国宣布“贝尔福宣言”后,犹太人大量涌入巴勒斯坦,对巴勒斯坦原有居民(阿拉伯人)的地位和权利形成威胁,造成两个民族的对抗和暴力冲突。在这些暴力活动中,有不少滥杀无辜的情况,但大多数因盲目的民族仇恨引起,双方互有过激行为,并非政治组织有计划的战略。 从30年代末年起,巴勒斯坦的阿犹冲突增添了新的内容。双方在不同程度上都采用了过激手段。1939年后,英国改变了过分偏袒犹太人的政策,对犹太移民的数量加以限制,犹太人对英国托管政权的态度也随之发生重大变化。本一古里安在哈加纳(防卫军)的一次秘密会议上说:“到现在为止,我们一直按照法律的精神进行活动。从现在起,我们的某些行动将针对法律,目的是使法律毫无威力。”(26)因此,犹太人成为政治暴力的主要制造者,其活动表现出如下特点: 首先,犹太人制造的暴力事件规模大,影响大;阿拉伯人多为零星袭击。1938年夏季是巴勒斯坦阿拉伯骚乱的高峰期。据英国《泰晤士报》通讯员说, “谋杀、游击战、劫掠、强盗、偷窃和纵火”在巴勒斯坦到处流行。当时一起针对犹太人的著名屠杀事件发生在太巴列,由于犹太人制造的炸弹事件造成数十名阿拉伯人死亡,愤怒的阿拉伯人涌入太巴列城,袭击警察驻地,放火焚烧犹太教堂和犹太人住宅,杀死包括3名妇女和10名儿童在内的19名犹太人(27)。但犹太人在1938年7月的六起恐怖事件中就杀死至少100名阿拉伯人,比阿拉伯人当年7个月中杀死的犹太人还多,仅在海法的一次爆炸事件中就炸死53名阿拉伯人(28)。犹太人制造的影响最大的暴力事件要数大卫王宾馆事件和迪尔亚辛事件。1946年7月, 为了把英国人赶出巴勒斯坦,犹太恐怖组织炸毁了英军总部所在地——大卫王宾馆,致使91人死亡,45人受伤。1948年4月9日,贝京领导的伊尔贡组织冲进耶路撒冷以西的迪尔亚辛村,炸毁房屋,强奸妇女,将250多名村民枪杀或绞死,有人甚至被活埋。这一事件直接促成巴勒斯坦难民的大逃亡。 其次,犹太人的暴力活动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行动。阿拉伯人由于内部纠纷和不和,在反对犹太人的斗争中不能密切合作。当代巴勒斯坦史学家认为,1936—1939年巴勒斯坦阿拉伯起义所以未能成功,就是因为它是一次自发起义,只是后来有了一点协作,但最终也未能转变成有目的、有组织的革命。犹太人1907年就成立了小型防卫组织,1920年建立正式军事组织哈加纳。1937年从哈加纳分裂出主张用全面暴力建立大以色列的“伊尔贡”组织,后又从这个组织分裂出更为激进的“斯特恩帮”。这两个组织对阿拉伯集市、公共汽车甚至无辜的阿拉伯人制造了大量恐怖事件。犹太人的官方机构——犹太建国会虽然表面上谴责这些暴力活动,但暗中加以支持。据与犹太领导人本—古里安关系密切的英国犹太复国主义者理查德·克罗斯曼说,本一古里安这种两面态度出于两个原因:“作为犹太建国会主席他要遵守法律条文,但又要把恐怖作为一种向政府施加压力的手段而加以默许。”(29)炸毁大卫王宾馆事件和迪尔亚辛事件均由伊尔贡、哈加纳和犹太领导集团共同策划。1948年4月, 耶路撒冷哈加纳司令就占领迪尔亚辛一事给伊尔贡写信说:“我想指出,占领迪尔亚辛并坚守它是我们总计划的一个阶段”,“只要你们能守住这个村庄,我并不反对你们采取这次行动”(30)。在迪尔亚辛事件中,哈加纳还派出精锐的帕尔马赫部队,并提供了掩护火力。这一事件产生了犹太人迫切需要的恐怖效果,惊恐的阿拉伯人纷纷逃出巴勒斯坦。据这一事件的主要策划人贝京说:“这种大规模逃亡迅速转化为疯狂的、无法控制的蜂拥逃窜。在现在以色列领土上的80万阿拉伯人中,只留下16.5万人。这一发展的政治和经济意义估计得再高也不算过分。”(31) 再次,犹太人采用了除劫机外的各种政治暴力手段。阿拉伯人大多使用武装袭击和暗杀等传统手段。犹太恐怖组织则特别重视利用威力强大、制作精巧的炸弹制造爆炸事件。此外,还大量采用了信件炸弹、劫持和绑架人质、袭击英国驻外使馆和外交人员、制造跨国恐怖活动等现代手段。对阿犹冲突来说,这些恐怖手段无异于火上浇油。 中东社会中的各种矛盾播下了政治暴力的种子,各种暴力手段的广泛应用又为后人提供了效法的范例。在冲突双方的尖锐对抗中,相互间的仇恨不断加深。如在迪尔亚辛事件后不久,约旦“阿拉伯军团”占领了耶路撒冷附近的克法尔·埃茨奥村,投降的犹太人遭到阿拉伯村民的杀害,110个犹太人只逃出4人。在1948年阿以战争前夕,阿拉伯联盟秘书长阿扎姆帕夏阐述阿盟的意图时说:“将有一场灭绝式的战争和大屠杀,人们将象谈论蒙古大屠杀和十字军一样谈到它。”(32)而失去家园、沦落为难民的巴勒斯坦人对犹太人的仇恨情绪更为强烈。在战后紧张的国际形势和国际思潮的影响下,中东成为世界上政治暴力最为频繁的地区。 注释: ①戴维·拉普波特:《恐惧与颤抖:三个宗教传统中的恐怖主义》,载《美国政治科学评论》,1984年9月号,第669页。 ②《不列颠百科全书》第2卷,1964年版,第621页。 ③富兰克林·福特:《政治谋杀:从诛戮暴君到恐怖主义》,哈佛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02页。 ④《圣经·弥迦书》,第3章,第1—3节。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