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德国生活水平探析(1880-1939年)(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社会科学网 周建明 参加讨论

从另一份综合统计表我们可以看到人们消费水平变化的另一个层面。
    


    从表9可见,从1880到1938年近60年时间里,食品、嗜好品、服装的消费比例在下降,分别下降了4个百分点左右,而在健康、保健、教育休假、交通等方面的开支则有所增加,其中花在教育、休假方面的费用增加了4.5倍。以比例而言,在所有开支中增幅最大,这类开支19世纪80年代在私人消费结构中比重不足1%,可谓无足轻重,占家庭日常开支的比例也只有1/5不到,而到20世纪30年代末,所占比例已超过家庭日常开支的花费,说明人们的消费中有更多可支配收入用于教育与休假。根据恩格尔系数原理,食物在人们日常生活消费支出中的比例越低,意味着人们的收入越高,可以用在其他方面的收入也更多,因而生活水平也更高。这一消费结构的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德国民众生活消费水平的缩影。
    以往人们对这一时期德国生活水平的估计往往偏低,事实上德国作为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生活水平、消费水平应比以往人们观念中要高。美国学者对德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生活状况进行考察后,对其进行较为具体的描述反映了这一事实。“美人以为德国景况,必困苦遍地,贫乏满野,及至德境,未有不骇然以惊者。诸大城镇中,求如纽约之东边,或芝加哥市之海渥,虽其貌不可得也,柏林全市,无类美国之贫民窟者,初以为此必市政之功,使柏林清洁严整,甲于天下,然犹未能深信,以为贫民窟虽未见于外,彼平檐相属,白垣一色之中,望之如时式之家如登堡街者,必有贫民窟情形在焉。美客来游者,以为其人必贫,而儿童相逐于市也,夫贫征未尝无之,然为一种森肃如死之状,与美国可憎贫民窟之情形大异。至如英褴褛污秽之醉汉,以利物浦、孟加斯德称最者,则未曾有也。初以为是必德政府以大宗济贫款免民于极贫,苟一经考详,则知德政府所用济贫之款少于英,而德丐类亦较英为少,司木勒教授Prof.schmoller谓英之济贫款二倍于德也。”(14)
    综上所述,德国在19世纪末期至20世纪30年代这一时段里,收入与物价均呈上涨趋势,然物价与收入,哪一方面上涨的速度更快?两相比较,我们通过上述各行业收入变化和日常生活用品价格变化的情况及其指数,对这一时期德国生活水平的状况可以得到以下明晰的认识。
    其一,收入上涨的幅度略高于物价上涨的幅度。从上述统计行业中选择收入指数上涨较高的航运业和收入指数上涨较低的管理、培训业;商品中选择日常生活必需品中的肉类、禽类、蛋类、奶类、水果类商品作一比较,可大致反映这一时期收入与物价上涨幅度的差异。航运业收入指数从1880年至1930年上涨了460,即使1930年后有所下降,也还达到359。服务业收入较高,但收入上涨指数却较低,管理、教育、培训类行业同期收入上涨指数1930年最高时只有251,而30年代末则降至204。而物价上涨的幅度,至1930年肉食类上涨指数最高的为家禽,价格指数为354,30年代末降至281,低于航运业收入的上涨指数。上涨指数较低的是鱼,1930年上涨指数为136,牛油更是只有106,至30年代末,鱼和牛油的价格指数更是分别跌到94和70,均低于1880年的水平。而收入指数上涨最低的行业,也高于这一水平。至1930年,所有行业收入增加的指数都超过了200,大部分行业超过了300,少数甚至超过了400。而物价上涨指数低于200者居多,鱼、猪肉、牛奶及奶制品、蜂蜜、葡萄酒、咖啡、茶上涨指数都在100至200之间,超过200的只有啤酒和可可,烧酒和烟叶涨幅较大,超过了400,但烧酒和烟叶并非生活必需品,其涨价幅度高对绝大多数人的生活消费水平影响有限。“德人在觉得稍富时,便吸雪茄,如果场况渐趋不佳,他就吸烟丝了。”(15)总的看来,大部分行业收入指数上涨的幅度达到300,而物价指数上涨的幅度大部分低于200,两相比较,收入上涨的幅度应高于物价上涨的幅度。美国学者对德国工资收入和物价上涨的情况进行分析后认为:“物价虽涨未尝尽蚀增长工资之余资……近年工资大增,超过生活之需,德民与国家同享丰盛之利。”(16)
    其二,购买力有所提高。以牛肉为例,1880年金属制造业工人年均收入为742马克,折合为每月约62马克,而当时牛肉的价格为1公斤1.14马克,由此金属制造业工人一个月的收入可购买约54公斤牛肉。而50年后,1930年金属制造业工人的年均收入上升至2574马克,折合平均每月215马克。牛肉的价格1930年上涨为1公斤2.32马克,这样按其收入可购买约93公斤,消费能力提高了近一倍。1880年啤酒的价格为1公斤0.33马克,金属制造业工人一个月的收入可购买约188公斤,至1930年啤酒的价格上涨至1公斤0.81马克,金属制造业工人一个月的收入折合可购买约266公斤啤酒,购买力也增加了40%以上。德国人以酷爱饮啤酒而著称,啤酒的人均消耗量在世界上名列前茅,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啤酒购买能力的增加,可见消费能力有明显的提高。
    其三,生活水平有所改善。这一时期用于购买非食品的支出明显增加,由表9可见,人们用于住房、家具、交通(包括汽车)等耐用消费品的支出比例上升,显示出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德国人较为务实,生活消费相比较于英、美人而言更为简朴,社会风气酗酒、赌博者比英美要少。“近来戒酒之声德境颇不乏,英美则尤少。而绝不沾唇者则甚少,德工之酒精饮者更少……妇人醇酒为英国习见之事,德则甚少,与美国同。德国之费于饮者少,费于博者尤少,赛马、牌戏,德则无有,赌馆亦甚寥寥。”(17)由此可见,德国人日常消费花在生活必需品之外的费用比英美国家要少,因而能将更多的费用花在生活必需品方面,由此在收入相同的情况下,德国人的生活水平相对要高。德国人往往能够“以小入款而注其全力以利用之,至于其极,实为不可思议之事”。美国学者禁不住惊呼“德人家庭每日用七角五分至一美元之奇迹”(18)即能维持日常生活,这在美国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事。这一方面反映了德国人生活的节俭作风,也反映了德国人日常生活消费的支出相对美国人较少。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