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1917年发生十月革命后,美国不承认苏联长达16年之久。而到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美国却迅速地同苏联建立了邦交。其中原因何在?有什么影响和意义?本文力图从较深的层次上作一分析,以为研究美苏关系的来龙去脉提供历史佐证。 一 罗斯福政府同苏联建交的历史背景和根本动因在于: 第一,美苏建交源于双方发展经贸关系的共同利益和美国减轻经济危机的特殊需要 从十月革命到罗斯福上台以前,美国历届政府都顽固地不承认苏联政府。但是,由于列宁领导时期所实行并在其后所继续执行的各国间和平共处原则和各国人民间和平友好政策,对外实行开放,因此美苏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连续不断。美国企业界时常收到来自苏联的大量样品、订单。苏联的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就是由美国国际收割机公司援建的。 美国通用电器公司援建了列宁格勒电力系统, 并于1928年签署了一项2800万美元的提供其它技术援助的合同。纽约美孚石油公司发现苏联石油既便宜,又节省运费,因此渴望同苏联作买卖。美国杜邦公司获得了在苏联兴建化肥厂的合同。还有美国无线电公司、美国机车公司等等也同苏联签订了有利可图的商业协定①。1929年,美国30个州几百家公司也承担了苏联的订货②。 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沉重地打击了美国。危机期间,美国工业生产下降了46.2%,工人失业人数达1500—1700万③。国民生产总值从1040亿美元下降为410亿美元,国民收入减少一半以上,有13万家企业和1万家银行倒闭④。 在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下,美国和欧洲各大国的矛盾迅速激化。美国在欧洲的传统市场日益萎缩。因此,美国的垄断组织迫切需要得到一个新的原料来源和资本、商品输出的广阔市场。美国康培尔农具制造公司的董事长兼总工程师康培尔1933年初宣称:“我认为俄国是我们的工业品在世界上最大的市场”。美国的一些最大的公司,如通用汽车公司、美孚石油公司、真空石油公司、杜邦公司、波杜恩机车制造公司、伯利恒钢铁公司等,都主张同苏联建立和发展关系⑤,以便更多地向苏联输出产品和进行投资。美国历史学家布劳德指出,“那些与国外市场联系最大的康采恩,就是第一批起来主张修订政府的不承认苏联的政策的”⑥。而当时的苏联,正是社会主义建设突飞猛进、第一个五年计划正在实施之际,迫切需要引进西方的资金、技术和设备。1931年,苏联进口了美国输出的全部拖拉机的4/5,金属加工车床的2/3,挖土机的1/3左右⑦。苏联新建的马格尼托哥尔斯克钢铁厂、斯大林汽车厂、乌拉尔重型机器厂以及乌拉尔电机联营公司,都是从美国和西欧进口的先进设备装备起来的⑧。苏联由此也受益非浅,从1929—1933年,其工业产量增加了一倍多⑨。1933年6月伦敦世界经济会议期间, 苏联代表季维诺夫向西方表示,苏联打算向外国订购价值10亿美元的工业设备,这对美国工商界无疑具有很大吸引力。在资本主义各国普遍推行贸易保护主义、企图转嫁灾难以谋自救的情况下,苏联则敞开大门,以极大的容量吞纳下大批美国的商品和投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程度,这实在是美国垄断资本家求之不得的事情。因此罗斯福认为:再像过去那样闭眼不承认苏联的存在已无济于事了,而且也使美国失去了和如此重要的一个大国直接打交道的机会,那不符合美国的利益⑩。正是这种经济利益上的迫切需求,推动着罗斯福去实现美苏建交。 第二,美苏建交也出自双方共同制日的战略利益的考虑 30年代初,正当美国人民同严重的经济萧条作斗争的时候,远东战争策源地出现了。 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吞并中国东北的突然事变。接着,进一步扩大侵华战争。日本在远东的扩张,严重地损害了美国的在华利益,并对美国的安全构成威胁。罗斯福上台后,立即拨出巨款,制订了庞大的造舰计划,并于1933年10月,针对日本举行了军事演习(11)。美日关系,开始紧张。 在日本侵华问题上,不仅存在着美日的冲突和对立,也存在着苏日的冲突和对立。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后,苏日边境冲突接连不断。1931年12月、1932年10 月、1933年1月,苏联曾三次向日本建议双方缔结互不侵犯的条约,但均遭日本拒绝。1931年11月7日,苏联陆海军人民委员针对日本的军事威胁, 曾发出警告:“我们争取和平的劳动,无论在东方或西方都不要向我们挑衅,我们是不会进行战争的。但是,如果有谁想跟我们较量一番,那就对不起。”1932年5月1日,苏联远东部队司令对苏军发表演说指出:战火已经在我国边界附近燃烧,红军将“阻止任何入侵者践踏我们集体农庄的土地。”(12)1933年5月, 日苏就中东铁路问题开始谈判,由于日本作梗,使问题一直处于僵持状态,双方甚至形成了以牙还牙的、激烈的挑衅性对骂。1933年10月8日,苏联破获了“菱刈事件”, 揭露了日本策划夺取中东铁路的阴谋(13)。两国关系日见紧张,甚至存在一触即发的危险。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