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0世纪,特别是战后,石油逐渐取代煤炭成为现代工业的主要能源。其重要性正如纳赛尔所说:“石油是文明的中枢神经。缺少它,构成文明的一切条件都不能存在。”①那么,石油是在什么情况下取代煤炭成为西方国家的主要能源;它给国际关系带来了哪些变化;作为二战前后石油霸主的美国,在这些变化中又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呢?本文拟从美国实施石油进口限额政策入手,谈些个人的粗浅看法。 一 美国是世界上较早开发和使用石油的国家。早在1854年美国就成立了石油公司,从事商业性开采。不过在一战前,石油主要用于照明。随着一战的爆发,石油遂成为具有高度战略意义的产品,成为机械化部队的燃料。一战后,作为汽车王国的美国,由于迅猛发展的汽车工业,刺激了石油工业的飞速发展。到1930年,美国公路上的汽车已达到2300万辆,石油产量也随之不断增长。1926年后,随着石油供应量越来越多地超过需求量,美国的石油价格不断下跌,东得克萨斯油田的开发更加剧了这一形势。美国政府遂要求各州根据需求量实行配产制,但遭到了石油公司的反对。到1931年,原油价格跌到每桶0.18美元,而且有些原油还低于此价出售。面对这种形势,得克萨斯州州长只好派军队强行执行政府的配产制,其它州政府也纷纷效法之。配产制的实施有效地制止了油价的继续下跌。到1934年,大多数州和石油公司因从中得到了实惠,遂采纳了这种制度。然而好景不长,由于石油公司在委内瑞拉和中东地区大量开采和返销廉价石油,不仅削弱了美国作为石油生产国和输出国的地位,而且直接威胁着国内石油产商的经济利益。“到1948年,美国的石油进口超过了石油出口,在石油工业史上美国第一次变成了石油净输入国”②。此后,美国石油进口每年以15%的速度增长。大量廉价石油的涌入,极大地损害了国内石油产商的利益。早在50年代初,他们就要求政府对石油进口进行限制,并在冷战的背景下,提出了“供应安全”问题--既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敌视美国的实力和影响,如果美国石油完全依赖进口,就会使自己的命脉掌握在别人手中,这对美国的安全将构成极大的危害。石油产商的政治盟友们更是在国会中以“国家安全”为由,极力敦促政府实施石油进口限额政策③。为此,艾森豪威尔政府曾于1954年和1958年,呼吁各石油公司自动限制石油进口。规模较大的石油公司听从了政府的呼吁。但由于没有法律上的措施加以维护,许多公司、特别是那些把新油田投入生产的公司,却利用其它公司自愿限制进口的机会,扩大自己的国内市场。这引起了大公司的不满。他们联合其它有影响的财团,要求政府采取进一步措施,切实限制石油进口。在他们的压力下,作为资产阶级利益代表的艾森豪威尔政府(其内阁成员中有八名百万富翁④),终于在1958年颁布法令,对原油和石油产品的进口实行强制性限额。进口的限额是根据美国的石油总需求量来定的,大体上相当于总需求量的1/8。这意味着石油的进口量仍可以增加,但不能高于美国石油总消耗量的增长速度(这之前的十年间,美国石油总消耗量的年增长率约为3%, 而石油进口的年增长率竟达15%⑤)。这一政策直到尼克松时代才有所松动,但终因中东十月战争的爆发,而未能解冻。 这个政策在其实施过程中,不仅影响了美国经济,而且对西方国家和石油生产国的经济也产生了深远影响,进而引起了国际关系的一些新变化。 二 首先,它维护了美国石油产商的经济利益,保证了美国能源的基本自给,但同时也给经济的高速发展设置了障碍。 美国石油进口限额政策的最大受益者是国内的石油产商。他们通过政府的干预,不仅控制了国内90%的现有市场,而且还控制了需求增长总量的90%,使石油产量保持在远远高于外国竞争不受限制时的水平之上。据估计,在60年代期间,国内石油生产特别是沿海或靠近沿海油田的生产,本来可能削减1/3-1/2,然而由于此政策的实施,阻止了委内瑞拉和中东廉价石油的涌入,国内高成本的石油不仅没有减产,而且还有所上升。为此,消费者不得不付出较高的价格购买国内的石油。这无疑给美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利。虽然在整个60年代,美国经济一直呈上升趋势,但其发展速度相对于日本和西德是较慢的(1960-1970年国内生产总值的年增长率美国为3.8%,西德为4.7%、日本为11.2%⑥)。为了解决限额政策所带来的不利条件,许多消费者不得不寻找石油替代产品,从而促进了美国天然气和煤炭工业的发展。与此同时,为满足经济增长需要,政府还通过增加国内石油工业利润的办法,促使人们在美国国内继续寻找新的石油资源,这便有了阿拉斯加油田的发现与开采。这一政策的实施,虽然给美国经济带来了暂时的萧条和不利,但却使美国在70年代之前,基本上实现了能源自给,从而减轻了1973年世界能源危机对美国经济的影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