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作用和影响来看,两位总统的反危机措施对缓解危机作用和对战后美国历史的影响是明显不同的。胡佛的措施,对危机的缓解犹如杯水车薪,收效甚微,但它为新政措施提供了借鉴,而罗斯福新政则对危机的缓解起了促进作用。胡佛的政策主张对战后艾森豪威尔、尼克松,里根,布什共和党政府的政策有着重要影响。战后47年来,民主党执政20年,共和党执政27年,不应低估胡佛的影响⑤。至于罗斯福对整个战后特别是民主党政府的影响是很深的。在美国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史上,罗斯福还是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第一位总统,而胡佛则是固守一般垄断资本主义旧阶段,旧政策的末代总统。 纵观现代美国的调整改革进程,30年代的罗斯福新政改革是影响最大的一次。它不仅承继了美国历史上的改革传统,而且对战后美国历届政府的政策调整以相当影响。它还推动美国由一般垄断资本主义走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由世界经济大国发展为头号超级大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25年间,是美国现代史上的第三次改革高潮。它面临对外称霸全球、对内保持经济繁荣和防止大危机重演的新任务。这一次改革调整高潮是由四个组成部分形成的。即1945—1953年杜鲁门政府推行战后条件下的新政——公共施政⑥;1953—1961年艾森豪威尔政府推行维系新政轨道上体现共和主义色彩的折中路线——现代共和主义⑦;1961—1963年肯尼迪政府推行的新边疆政策⑧;和1963—1968年约翰逊政府推行的“伟大的社会”政策⑨。其间,60年代肯尼迪、约翰逊的改革调整政策构成第三次改革潮流的新高峰。这里仅就60年代社会经济改革和30年代新政的异同,作一简要的比较。 30年代和60年代的改革高潮具有共同性。其一,都把强化国家干预作为联邦政府的重要经济职能并使之经常化。都通过社会保障、公共工程、财政金融管理和价格管制等立法和行政措施来调整各个利益集团间的关系,以缓和社会矛盾,维护资本统治。其二,在政府干预理论、方法和性质等方面也有相似之处。它们的干预理论或和凯恩斯主义不谋而合,或奉行后凯恩斯主义。在干预方法上都没有固定模式,采用实用主义方法。干预性质既不是激进主义也不是保守主义,而属资产阶级自由主义。从这些方面看,60年代的改革政策无疑是新政模式的继续。 但是,60年代的改革和30年代罗斯福新政相比有明显的不同。其一,60年代的改革面临不同于30年代的新形势和新任务。1929年大危机前夕,美国的GNP刚过1031亿美元,而1971年时已高达10,634亿美元,国民生活进入十足的丰裕社会阶段。30年代新技术革命尚处醖酿准备阶段,60年代以电子计算机,原子能利用,航天宇宙,新材料技术,生物工程,海洋工程为先导的新技术革命已经蓬勃展开。大危机前,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主要限于某些部门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30年代开始全面干预,60年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已经步入新阶段,跨国公司,私人垄断资本都有长足的发展。战后美国的超级大国全球霸权扩张的态势更是咄咄逼人。所有这些提出了60年代改革调整的新任务。和30年代为摆脱大危机的困扰不同,60年代不仅要预防大危机的再现,而且要保持经济繁荣与稳定。30年代集中解决因严重危机带来的破产、失业、贫困和饥饿问题,而60年代不仅要解决因危机的冲击带来的困境,而且要着力解决丰裕社会中的相对贫困问题。即要协调与现代化的高度发达的美国社会同时存在贫困的社会问题。由于美国走上全球霸权主义道路,60年代的改革调整赋于了富民称霸的新使命。 其二,在联邦政府干预的具体内容和政策上也有重大的差异。以社会福利保障为例,1935年8月14日罗斯福总统签署的社会保险法,确立了美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亨利·S·康玛杰编:《美国历史文献》第2卷,1973年,新泽西英文版)。但是,30年代的社会保障只局限于65岁以上的“老年人、盲人、未成年人和瘸腿的儿童”,而战后则大大扩大了社会保障的规模和范围。1946年2月20日颁发的就业法,1958年9月2日颁发的国防教育法,1964年8月20日颁发的1964年经济机会法,1965年7月30日颁发的医疗保障法,以及1964—1965年间颁布的一系列教育立法等,增加了在就业、教育、劳力培训,医疗等领域的立法保障(同上,第570号,第624号,第651号,第657号)。除上述经济机会法外,60年代联邦政府还通过1965年3月9日的阿巴拉契亚地区援助法令和1968年8月10日的住房和都市发展法, 提出了解决城乡贫困地区居民问题的任务⑩。 60年代联邦政府还增加并完善了资源保护和控制并改善水、大气、固体物污染等环境保护措施(11)。和30年代用大量销毁生产品的办法来应付危机不同,60年代将剩余农产品用于社会福利事业为处于贫困线以下的家庭和个人发放食品券,实施将“粮食用于和平计划”。60年代还开辟了高科技研究领域,于1961年制定了阿波罗登月计划,并在1969年7月顺利实现登月。此外,在60年代通过了1964年、1965年、1968年三个民权法案,从法律上规定禁止在公共场所、选举和住房等方面的种族隔离现象,否定了自南方重建后南部形成的种族隔离制度。 其三,在联邦政府干预的经济理论方面,30年代新政时期,凯恩斯主义的影响不大,60年代肯尼迪、约翰逊政府深受凯恩斯主义学派影响。 二战后初期25年左右的改革调整措施,一方面使美国经济得以迅速发展,并在西欧、日本崛起情况下保持超级大国经济霸主地位,另一方面由于联邦政府的开支和赤字急剧膨胀,加剧了滞胀经济,使联邦政府面临新困境。 本世纪70年代以来的20年是美国现代史上的第四次改革调整高潮。它面对的是如何解决经济滞胀,振兴经济和重振国威的新课题。这次改革调整高潮是由四个部分汇成的。即1969—1974年尼克松政府的新联邦主义政策(12);1977—1980年卡特政府的反滞胀政策(13);1981—1989年里根政府以减税、反滞胀为主要内容的振兴经济政策(14)和1989年以来布什政府稳定经济、缓解危机对策。其中里根政府的政策调整标志着保守主义改革的新高峰。 尼克松的新联邦主义经济政策已经开始离开了扩大新政式改革轨道,对肯尼迪。约翰逊政府强化联邦政策干预职能和实行大规模社会福利政策有所修正,并在新的条件下发挥胡佛自愿合作的共和主义政策(15)。至于福特政府的经济政策和尼克松政策大同小异。卡特政府试图解决滞胀难题的努力虽然未获成功,但为里根政府提供了许多宝贵经验教训,他身为民主党总统却不固守传统新政措施的模式(16)。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