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沙立和他侬统治时期,就以这样的一套统治哲学为指导,依靠他们所控制的军队,实行全面的独裁统治。沙立1958年10月20日发动政变,当天即宣布解散议会,废除宪法,禁止一切政党活动,确立以他为首的军人独裁统治。此后,沙立政权通过《临时宪法》授予他独裁权。沙立在他统治时期,一直担任总理,兼任三军武装部队总司令、警察总监、国家经济委员会主席、文官审议会主席等职。权力之大,为1932年以来历届泰国总理望尘莫及。沙立政权利用所掌握的武力,对反对派、“共产活动”以及他所认为“在大家庭内制造麻烦”、“造成国家不统一”的种种活动和各界人士,进行了无情的镇压(被杀者中有知识分子、劳工领袖甚至前国会议员)。同时,禁毒禁娼,打击流氓活动,巩固了其统治,稳定了局势和社会秩序。他侬则继承了沙立的衣钵,在1963—1973年间为泰国总理,兼任武装部队最高司令。不过,他缺少沙立式的“铁腕”,只得依靠巴博·乍鲁沙天(1912——)为副手,共同实行独裁统治。他侬政权迫于内外压力,1968年7月曾颁布了宪法, 允许组织政党。但当他们感到独裁统治受到威胁时,即于1971年11月11日发动政变,恢复了全面的独裁统治,直到1973年10月被推翻。 沙立和他侬的军人独裁统治的出现,是泰国历史发展特别是战后泰国历史发展的产物。泰国有漫长的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制的历史,其基础是自给自足的封建农业经济。19世纪中叶以后,虽然经历了蒙固王(1851—1868年)和朱拉隆功王(1868—1910年)的改革,建立起近代的行政制度和军队, 但经济现代化过程一直极为缓慢,直到20世纪30年代,仍然是东南亚最落后的国家,近代工业尤不发达。战前泰国是东南亚各国中外国投资最少的国家,仅1.24亿美元(缅甸为2.15亿美元,法属印度支那为3.84亿美元,菲律宾为3.76亿美元,英属马来西亚为4.35亿美元,荷属东印度达22.64亿美元);人均7.9美元,也是最低的。⑨民族工业同样不发达,华人资本是民族资本的主体。全国90%的人口是农业人口。1932年革命后,虽然在政治上经历了从专制君主制到立宪君主制的变化,但经济发展缓慢。直到1954年,全国15岁以上的居民,有88%从事农业。⑩现代经济极不发达特别是绝大多数居民从事落后的农业,是政治上的专制统治或独裁统治的一个基础。这也是沙立得以建立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维持独裁统治的一个重要因素。 继沙立之后出现的他侬政权仍然实现独裁统治,也是有其基础的。在沙立实行独裁统治的五年间,泰国经济以年平均增长7%的速度发展。但毕竟底子太薄, 直到1965年,泰国仍然是个落后的农业国家。该年泰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为802亿铢,还不到40亿美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2619铢,相当于125美元,仍低于菲律宾(约160美元),只有马来西亚(人均320美元)的40%。(11)在1965年的出口贸易中,工业制成品仅占出口总值的2%,是亚洲最低的国家之一。在总人口中,农村居民仍占80%,与缅甸和印支国家的农村人口比例不相上下。他侬以及他的副手巴博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继承沙立的遗产,继续独裁统治。仍然是以农业为主的落后的经济以及沙立时期经济上的持续增长,从第一天开始就使得他侬——巴博的独裁统治仍有一个较稳定的基础;而经济的继续持续发展,又起着巩固政权的作用,正是在这种历史条件下,他侬——巴博又维持了十年的独裁统治。 二、沙立、他侬的经济政策和泰国经济的发展 战后泰国经济的“起飞”始于专制独裁的沙立——他侬时期,是有其原因的。 沙立的统治,暂时结束了1945年以来泰国社会较为动荡的局面。继之而起的他侬政权在其统治的十年间,基本上也保持了泰国社会的稳定。长达十五年的社会稳定,为泰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前提。但是,这一时期泰国的经济之所以获得较快的发展,主要原因还在于推行了适应于和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同时,也不可否认,这一时期的外援主要是美援,也起了不小的作用。 沙立在政治上独裁专断,但在经济发展问题上,尚有自知之明,能够听从经济专家的意见。在他的“国家经济发展委员会”中,集中了45名经济专家。沙立在1960年的一次讲话中,表示了他对经济专家的态度。他说,“过去,学者专家没有什么地位,经济学被看作常识,从来没有学过经济学的人可以高谈阔论经济学问题,这使他们认为可以不必依靠学者专家。我不这样认为”。后来的他侬政府,在经济问题上也还能听取专家的意见。这就使得在这十五年间,泰国军人政府能采取比较现实的、合乎经济发展需求的政策,并保持了经济政策的连续性。从沙立到他侬,泰国政府在经济上主要采取了以下政策,并在实践中予以贯彻。 1、建立国民经济发展委员会,制定经济发展计划, 加强政府对经济发展的指导和调控作用。在沙立统治时期,泰国在1959年建立了国民经济发展委员会,其主要职能是确定泰国经济发展的方向和审批经济发展的投资项目。1960年,沙立政府根据泰国的实际情况和经济专家特别是世界银行专家的意见,提出了第一个全面发展国民经济的六年计划(1961—1966年)。这个计划的目标是,“充分动员和利用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取得高速度的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12)他侬政府时期,加强了国民经济发展委员会,相继制定了第二个五年计划(1967—1971年)和第三个五年计划(1972—1976年)。 2、确定发展经济的主要途径是:“在政府的支持和扶植下, 通过公民个人的努力,而不是由政府直接卷入生产领域”。(13)这一方针的确立,得力于世界银行的意见。泰国自1932年革命以来,特别是在銮披汶执政的许多年中,强调华泰(华人和泰人)之别和发展国营经济。1957—1958年,世界银行派出一个考察团到泰国进行全面考察,该考察团在1957年提出《泰国社会发展纲要的报告》,建议泰国政府采取新的经济政策,支持私营企业的发展,扩大对基础设施投资,重视农业的发展。(14)沙立政府基本上接受了该报告提出的建议,在1960年提出的发展国民经济六年计划中,提出了上述主要通过私人努力发展经济的方针,国家投资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他侬时期,仍然贯彻这一方针。1958年以后,泰国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这也是泰国华人从事的两个主要行业),得益于这一针及相应的政策。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