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世界古代中古史 >

论日本古史里的“吴国”(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 韩昇 参加讨论

对唐使和吴使的接待何其相似。十分明显,日本对吴国用的是接待上国的礼仪,远远高于对三韩使臣的接待规格。如前所述,这时期日本与南朝通使的目的是谋求册封;而且,日本一直视中国为上国,所以接待的规格颇高。而对于三韩,特别是南韩诸国,日本古代一直视其为臣属国,所以不会以上国规格接待其使臣。由此亦表明,吴国亦应是中国的南朝。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其他有关吴国的记载。《日本书纪》推古天皇17年(609)四月条记载:“筑紫大宰奏上言,百济僧道欣、惠弥为首一十人,俗人七十五人,泊于肥后国苇北津。是时,遣难波吉士德摩吕、船史龙以问之曰:‘何来也?’对曰:‘百济王命以遣于吴国,其国有乱不得入,更返于本乡。忽逢暴风漂荡海中,然有大幸而泊于圣帝之边境,以欢喜。’”十分明显,如果吴国在朝鲜半岛境内,无论是高句丽,或者是边境山城求礼,都不会取海路来往,更没有船遇风暴、漂流到日本的道理。同书推古天皇20年(612)又载:“又百济人味摩之归化, 曰学于吴得伎乐舞。”吴的乐舞和百济乐舞完全不同系统,所以百济要派人前去学习。日本有许多南朝文化是经由百济传入的。如日语中的吴音,就是通过百济传入日本的。在唐以前,日本使用的乃是吴音,僧文雄《三音正伪》说:“窃按乃昔之世,惟吴音之用。……本邦国名亦然,……其从音者无一不依吴……如古先帝号亦多从吴。其有汉者,后人为之。何者?延历以前靡有汉音,而杂之岂不后人所为邪。”唐人袁晋卿赴日,空海说他“诵两京之音韵,改三吴之讹响。”(11)再如儒家文化,《南史·夷貊列传》载百济于“大同七年,累遣使献方物,并请涅槃等经义、毛诗博士,并请工匠、画师。并给之。”而日本闻讯后即向百济萦求五经博士。复次,岸俊男氏指出,(12)日本通中国的航线有南北两路,北路称唐路,南路称吴路;日本的桥梁有韩桥和吴桥之分,韩桥为朝鲜式建筑,两侧有栏干,水平结构;而吴桥是中国江南式建筑,两侧有栏杆,上有屋盖,是阶梯式的拱桥。这是因为江南为水乡,拱桥便于水面船只过往。吴和三韩是有明确区别的。再次,如日本史料三所见,吴国不仅与高句丽并列,而且还排列在高句丽之上。日本决无把朝鲜山城边邑同朝鲜的国家相提并列的道理,更无重复记载两种高句丽国名的可能。日本古代有将汉字用作表音文字的情况,因此Kure也写作“求礼”、“久礼”,但这些是表音文字,而吴是表意义字,两者的用法有明确的区别。(13)将二者扯在一起,实乃后人之混淆。
    综上所述,在日本古史里,吴是和三韩并列的国家,因此决不可能在朝鲜半岛。要考证吴国在何处,不能仅依靠语音学的分析,更重要的还必须从物产、技术、文化制度等各方面综合研究。显而易见,认为吴国是朝鲜山城求礼或是高句丽的看法根本不能成立。因为一个小山城是无法从上述各个方面向日本供其所求的。通过以上考察完全可以确认,日本古史所载之吴国,就是指中国的南朝。
    注释:
    ①七位大王在位时间分别为:
    应神(270~310)仁德(313~399)
    履中(400~405)反正(406~410)
    允恭(412~453)安康(453~456)
    雄略(456~479)
    必须指出,日本古代天皇的年代是后人编造的,并非信史,故仅能作为参考。关于五王相当于那几位大王,研究者众,论颇歧异,请参阅藤间生大氏:《倭国五王》(岩波新书)。《宋书·夷蛮传》所载倭王武上表中有“自昔祖祢”一句,有些日本古史学者将此句解释为名叫祢的祖上,合上述五王为六王。这显然是错误的。“祖祢”为一词,指父祖。父死称考,入庙称祢,不能拆开来解释。
    ②山梨医科大学副教授中原英臣、科学评论家佐川峻:《先史时代的主角——解开遗传因子DNA之谜》,1991年10月30日《日刊ケ“ニタ”ィ》。
    ③(12)《前往吴、唐的人们》,载《日本的古代》第3卷,中央公论社出版,1986年。
    ④《古代人名所见到的“吴”——论〈应神、雄略纪〉中的“吴”》,载《日本历史》1990——3,吉川弘文馆出版。
    ⑤《宋书·文帝纪》载二十八年封倭王为安东大将军,可能有误。因为《夷蛮传》记为安东将军,且后面各条均为安东将军。直到顺帝升明二年才进位安东大将军。
    ⑥《宋书》各种版本均作“道遥百济”。而《南史》、《通典·边防典》作“道迳”,当是。
    ⑦《魏书·百济传》。
    ⑧碑文见王健群:《好大王碑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年。
    ⑨《上世年纪考》,载《史学杂志》8—12。
    ⑩《义熙九年倭国献方物考》,载《江上波夫教授古稀记念论集历史篇》。
    (11)空海:《遍照发挥性灵集》卷第四,日本古典文学大系71,岩波书店, 1965年。
    (13)关于这个问题,请参阅拙著《魏晋隋唐时期日本的大陆移民事迹考》(厦门大学博士论文)第三章。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