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代前期意大利对德政策的演变(2)
奥地利问题与意德关系的“最低点” 在墨索里尼眼里,巴尔干和多瑙河是意大利的“腹地”(14),意大利北疆勃伦纳边界紧邻的奥地利更是切切攸关。墨索里尼一直以奥地利的保护者自居,支持当权的陶尔斐斯,之所以要充当这一角色,是因为希特勒合并奥地利的企图。早在《我的奋斗》中,希特勒就已把合并奥地利作为他那一代人的“毕生事业”。对于墨索里尼意大利来说,一旦德国吞并了奥地利,勃伦纳山口的另一边将出现一个力量大大加强了的德国,而不是一个无能的虚弱的奥地利,亚得里亚海甚至意大利本土也就失去了一个不可或缺的屏蔽。墨索里尼强烈地意识到“如果德国人能在因斯布鲁克(Innsbruck,奥地利阿尔卑斯山区的最大城市,今蒂罗尔州首府——笔者按)吃早饭,那么他们就可以在的里雅斯特港来用午餐”(15),从而对意大利构成致命的威胁。因此,希特勒合并奥地利的企图成了德国之复兴带给意大利的最沉厚的乌云。 1934年1月21日,墨索里尼派遣外交部副大臣苏维西访问奥地利,重申奥地利必须首先“得到独立自由与和平生活的正常条件的保证”。3月17日,意大利同奥地利、匈牙利签订了三方“罗马议定书”,建立了“罗马国家体系”。6月,墨索里尼同希特勒在威尼斯进行了双方之间的首次会谈。就奥地利问题,双方都没有放弃初衷。希特勒确实承认,讨论德奥合并问题的时机还不成熟,但他坚持陶尔斐斯必须下台,必须让奥地利的纳粹组织参加政府,墨索里尼“注意到”了这两项要求,但不同意。两个星期以后,奥地利纳粹分子发动叛乱,陶尔斐斯总理遇刺,墨索里尼倍受刺激,立即派遣四个师的兵力屯扎勃伦纳山口,支持奥地利保卫自己的独立,给了希特勒一个警告——德国依靠奥地利纳粹分子进行颠覆奥地利的行动势必导致德国与意大利的军事对抗,甚至于战争。墨索里尼在给奥地利副总理斯塔海姆伯格的电报中说:“奥地利的独立是意大利为之奋斗,将来还要继续为之奋斗的一个原则”(16)。 此后一段时间里,意德关系降低到了“最低点”(17)。1935年1月, 墨索里尼在罗马同赖伐尔签订了一项协议,解决了两国长期悬而未决的某些非洲殖民地问题,更重要的是,法国保证一旦奥地利的独立受到威胁就同意大利进行磋商。3月,哈塞尔报告说,意大利外交部普遍认为在最近的将来同德国发生冲突是不可避免的(18)。6月,法国总参谋长甘末林去罗马同意大利参谋长彼得罗·巴多格里奥元帅拟订了一个包括法国、意大利和小协约国的保护奥地利免道德国进攻的全面军事合作计划。 就在这年三月,希特勒正式废除凡尔赛和约对其军备的限制,在德国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对此,意大利同英、法一道结成了“斯特莱沙阵线”,德国因而进一步陷于外交孤立。就意大利,哈塞尔报告说,“大约一年来一直很明显的德意关系的恶化,最近达到了顶点。意大利……今天认为,德国重新武装是一种公开的威胁,它几乎同法国一样使劲地进行反对德国行动的宣传。法西斯主义本来渴望国家社会主义当权,并且对它的执政感到欢欣鼓舞,但现在一般对它持批评和敌视态度。墨索里尼本来要求修订和约,现在看来已站到凡尔赛和约维护者的保守阵营那边去了”(19)。5月初,墨索里尼对他的部下说:“意大利和德国之间的桥梁全都垮掉了,如果德国愿意为了欧洲和平进行合作,那很好。但是,如果它不愿意合作,我们就搞垮它,因为从现在开始,我们已完全站在西方国家一边了”(20)。 在这里,意德关系出现了一个较之四国公约遭到德国破坏之后更为明显的转折。意大利在四国公约上主观地、积极地推行了扶德抑法政策,尽管希特勒破坏了四国公约,并不听其左右,但当时墨索里尼仍然没有根本却其初衷。之所以在这里决然转变,并不是因为欧洲均势出现了逆转,法国依然是欧陆霸主,而德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虽然在英、美、意等国的扶持下非同往日,但在自大狂的墨索里尼眼里,仍然不过是一个可以支配的小伙伴。事实上,墨索里尼之所以突然改变政策取向,是因为纳粹德国在裁军会议上、在奥地利的行动表明它并不愿意为墨索里尼所左右,并不是墨索里尼始初臆想的那样可以成为自己“修约”的顺从工具,为此需要给希特勒德国一点教训。另一方面,与法国的友好不仅可以抑制德国对奥地利的企图,也可以暂时性地维持欧洲的宁静,这是其侵埃行动的前提条件,在墨索里尼的思维中,欧洲和非洲是联系在一起的,奥地利与埃塞俄比亚是联系在一起的,着力于奥地利的安全,着力于欧洲的“宁静”,为的是能安心于非洲战争。 1934年12月30日,墨索里尼宣布《解决意大利—阿比西尼亚问题的行动计划》,作出了吞并埃塞俄比亚的最后的明确的决策。墨索里尼认定法国在防范德国问题上有求于意大利,只要有一个法意罗马协定和军事合作计划,也就不会对意大利说三道四了;对于英国,墨索里尼判断,只要英国认为主要的危险是德国和日本,他们就决不会向意大利开第一枪;对于国联,墨索里尼认为,尽管有集体安全原则,但没有人会阻止他进犯埃塞俄比亚,最多不过表示空洞的遣责,世界尚未从大危机的灾难中复原过来,经济问题使欧洲所有政治家都感到头疼,希特勒上台及其毁约扩军政策俘住了欧洲政治家们的注意力,相对于防范意大利吞并埃塞俄比亚,他们更多的是关心维持欧洲和平。同时,意大利本身的强硬立场和“罗马国家体系”以及英、法、意关于维护奥地利独立的诸多声明,将使希特勒暂时不敢也无力重新威胁奥地利。如此种种,墨索里尼感受到了一个进攻埃塞俄比亚的绝好时机。经过紧张战备,1935年10月3日,德·波诺指挥侵略军不宣而战挑起了侵埃战争。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