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丹尼斯·麦克·史密斯,《墨索里尼其人》,军事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第127页。阿尔贝托·斯纠奇,《墨索里尼的埃塞俄比亚》(Ethiopis Under Mnssolini)。伦敦1985年版第7页。 ②关于二十年代意大利的外交政策,参阅拙文《凡尔赛格局中的意大利》,载《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2年第4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世界史》1992年第10期。 ③安东尼·亚当斯维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形成》,伦敦1979年版,第125页。 ④⑩(11)(15)(18)(20)(22)埃斯蒙德·M·罗伯特逊,《欧非帝国的缔造者墨索里尼》,伦敦1977年版,第33,59,95,26,128,133,110—111页。 ⑤⑥路易吉·维那早,《墨索里尼意大利的外交政策》,纽约,1956年版,第99,101页。 ⑦麦卡特涅·H·H·马克斯威尔,保罗·克雷蒙那,《1914—1937年意大利的外交和殖民政策》伦敦1938年版第233页。 ⑧(17)亚历山三·德·格朗,《意大利法西斯主义》,伦敦1982年版,第97,98页。 ⑨杰拉尔德·L·温伯格,《希特勒德国的外交政策》,芝加哥1970年版,第163—164页。 (12)安东尼·艾登,《艾登回忆录—面对独裁者》,伦敦1962年版,第53页。 (13)让·巴蒂斯特·迪罗基尔,《外交史(1919—1978年)(上))》,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年版,第174—176页。 (14)丹尼斯·麦克·史密期,《墨索里尼的罗马帝国》,纽约1976年版第22页。 (16)阿尔弗雷德·罗,《德奥合并运动》,纽约,1985年版,第243页。 (19)特尔福德·泰勒,《慕尼黑—和平的代价(上)》,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第251页。 (21)弗兰克·哈迪,《阿比西尼亚危机》,伦敦1974年版,第117页。 (23)罗伯特逊,前引书,第132页,保尔·施密特,《我是希特勒的译员》,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61页。 (24)《欧洲学术评论》(Europe Studies Review)第7卷(1977年),第422页。 (25)1936年2月26—27日墨索里尼致法国一纸哀的美敦书,声称若法国支持对意石油制裁,意大利将退出国联,并将宣布与法国的军事协定无效。上引《欧洲学术评论》第427页。 (26)威廉·夏伊勒,《第三帝国的兴亡》,三联书店1974年版,第419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