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德国改革述评(4)
德意志帝国成立后,在经济方面也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为了实现货币制度的统一,政府以马克作为货币单位,代替各邦原有的货币,并创建了德意志帝国银行,将银本位制改为金本位制(23)。对于各邦实行的度量衡制度,帝国政府也加以改变,用统一的公制来代替。1879年,政府制订新关税税则,实行保护关税政策,并加强了对关税和外贸的统一管理(24)。此外,交通运输事业和邮政事业,也由国家统一经营和管理。在社会生活方面,允许人们自由地迁徙和选择职业。就是在镇压工人运动和社会民主党的“非常法”实施期间,德国政府也颁布了一系列的社会立法,如1883年的疾病保险法、1884年的意外灾难保险法、1889年的残废和老年保险法等(25)。虽然政府在实行这些法律时,其主观意图是为了迷惑工人、腐蚀无产阶级的斗争意志,但是在客观上毕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某些改变。 统一后的德国,十分重视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德国除了积极引进外国的先进科学技术外,还非常重视发展自己的科学技术。当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兴起的时候,由于政府的重视和提倡,科技人员积极开拓进取,使德国在电力工业和化学工业方面处于领先的地位。在国家的支持和鼓励下,不仅成立了许多科学研究机构,而且创办了一系列高等院校,培养高级科技人材。与此同时,政府也十分重视普及义务教育,兴办中等专业学校和职业学校。特别值得提的是,在冬天农闲季节,农村中普遍开办农民学校。据统计,1870年,这种学校还只有12所;到1906年,就发展到240多所。1900-1910年,农业补习学校达到2000多所(26)。德国教育改革的成就非常显著。在全国总人口中,文盲率逐年下降。1881年,德国的文盲仅占全部人口的2.38%(27)。教育事业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文化素质。1903年,一个美国官员说:“在德国居住和研究的十年,使我得到这样一个认识:这个帝国最大的资本是它的智力(28)。”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其转化,使生产力获得迅速的发展。 1871年以后,德国的工农业生产发展特别迅速。八十年代初,工业革命基本完成。在此基础上,随着工业的继续发展,城乡人口的比重很快发生变化。1890年,农村人口占57.5%,城市人口占42.5%;1900年,农村人口占45.6%,城市人口占54.4%;1910年,农村人口占40%,城市人口占60%(29)。1871年至1914年,德国的农业产量大约增长了一倍(30)。二十世纪初,德国的工业已在国民经济中居统治地位,实现了工业化。这时,德国的工业不仅超过了法国,而且超过了英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上第二位的工业国。 五几点认识和启示 通过对十九世纪德国实行改革的历史的回顾,使我们能够从中得到很多启示,从而加深对改革的巨大作用的认识。 首先,改革是实现社会变革的一种手段。按照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封建社会是一定要被资本主义社会所取代的。但是,这种取代,即封建主义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的转变,究竟通过什么样的手段来实现,却是由各个国家的具体情况决定的。在世界近代历史上,有通过革命推翻封建主义或殖民主义统治,建立资产阶级统治的,如英、美、法就是这样;也有通过改革,由封建专制国家逐渐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如普鲁士、奥地利、俄国便是。如前所述,德国没有经过胜利的资产阶级革命,仅有的一次1848年革命也失败了;但是,德国(以普鲁士为中心)却一直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方面实行改革。历史事实证明,这些改革的结果,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生产关系的变化。通过这些改革,德国从一个封建专制国家转变成了一个资本主义国家。 其次,改革能够使新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得到调整和完善。一种新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建立起来之后,它还有一个不断巩固和不断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改革便是使它巩固和完善的重要手段。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新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不断巩固和完善的过程,也就是不断进行改革的过程。在世界近代历史上,即使是通过革命建立起资产阶级统治的国家(如英、美、法),也都经历了较长时期的不断改革,使新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得到调整,从而最终确立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体制。象德国这样的并非通过革命手段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当然就更需要不断地进行改革了。十九世纪德国的历史发展事实表明,改革在资本主义逐渐取代封建主义的过程中,的确起到了调节和完善资产阶级政治、经济体制的作用。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